年终盘点-年度锐事件

发布日期:2011-12-26  |  浏览次数:65047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在变革时代,总有一些事件会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总有一些事件会成为不能忘却的记忆。2011年,中国医药产业的许多事件,正是如此……

尼美舒利“被妖化”

事件:2月,尼美舒利被推上风口浪尖;2月中旬,全国最大的尼美舒利生产企业海南康芝药业状告强生公司不良竞争行为,同时国家药监局称尼美舒利安全性暂无问题;3月,“邮件门”爆发;5月,国家药监局通知修改尼美舒利说明书,并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

点评: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尼美舒利事件,始终是令人痛心的。一个使用多年的产品一夜之间变成“夺命退烧药”;一些成长中的民族药企瞬间遭受严重打击。或许,不能排除产品确实存在副作用,但中国药品监管实在令人纠结。更可悲的是,这在背后,还有“外资狼”狠毒的利爪。

 

新版GMP“来袭”

 

事件:2月,国家药监局正式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版)》及相关附录; 3月,新版GMP正式在全国推行实施;8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印发 ;9月,第一批新版《药品GMP证书》下发。

点评:时间就是生命!中国医药产业从分散走向集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新版GMP必然会加速这一进程。虽说过渡期从三年变成五年,新版GMP的杀伤力有所削弱,短期洗牌效应不明显,但持续、长久的影响却会与其他政策形成合力搅动整个产业,仍然将是企业与时间赛跑的生死大劫。

 

中药材价格“过山车”

 

事件:3月,中药材开始进入第4轮涨价;5月,371种药材价格上涨,涨幅最高超过400%;6月,中药材价格首次出现月环比下跌;7月,发改委赴六省进行调查,并对54家囤积党参的企业进行告诫,责令限期限价限对象销售;9月,国家拟建立药材储备制度;此后数月中药材价格连跌。

点评:别拿游资说事!诚然,在中药材价格涨落中,游资看似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在表象背后,是中药材行业信息不对称、流通渠道混乱、国家指导价格缺乏、储备制度没有建立。中药材价格涨与落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存在失控风险。

 

限抗政策“严打”

 

事件:4月,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新规;8月,新版征求意见稿发布,取消了医院用药品种数量的限制,并进行责权下放;当前,《办法》已经进入最后审批流程,择日将公布。

点评:抗生素毁掉了一代人!客观来说,中国抗生素滥用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地步。从新政本身来看,分级、限量、限制剂、限品规、控制医生处方权,无怪乎限抗政策刚一冒头,就引起了行业地震。尽管后续版本看似有所松动,但对抗生素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影响仍然是颠覆性的。

 

海普瑞神话“幻灭”

 

事件:4月,海普瑞公布一季报,利润从2.49亿元降至1.52亿元,降幅近40%,并主动进行产品降价;8月,海普瑞发布年中报,上半年营业收入下滑13%,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62亿,同比下降4成,500亿元市值湮灭,李锂夫妇的财富急剧缩水。

点评:海普瑞难逃“中石油”般悲剧!“高成长”、“唯一性”、“IPO第一高价股”,不可否认,海普瑞创造了一个神话,但今年的一季报、年中报以及机构出逃等种种“事实”宣告了海普瑞的神话已然终结。如果说资本市场的无形推手是原罪,那么千红制药通过FDA认证则是把海普瑞赶下神坛的鞭子。

 

淘宝医药馆“叫停”

 

事件:6月,淘宝商城正式宣布涉足医药销售,推出B2C产品“医药馆”;7月,国家药监局称淘宝没有取得网上售药资格,浙江省药监部门查处医药馆,责令整改,此后,淘宝医药馆进入关闭状态;当前,其网页可正常浏览,但上线药品无法进行交易,整改暂无新进展。

点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药品B2C领域确实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金矿,电商巨头试水药品B2C,看似水到渠成,实则为时尚早,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且不说医药环境和监管能否适应,且不说GSP认证及配送能否通过,单是准生证就会令其够呛。

 

垄断重罚案“首演”

 

事件:6月,山东顺通和山东华新分别与两家盐酸异丙嗪生产企业签订独家协议,垄断了盐酸异丙嗪在国内的销售;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通告,因两家企业非法控制复方利血平原料药,抬价谋利,导致药品停产,触犯了《反垄断法》,处以共计700万元的罚款。

点评:都是利益惹的祸!利用反市场手段垄断盐酸异丙嗪并哄抬价格的企业确实可恨,发改委的重罚固然给力,但却只能解决一时的“人为之祸”,更值得深思的是这背后的利益纠葛。这看似是遭遇了非正当竞争的池鱼之祸,实则有其内在的行业规范和政策环境缺失的重大隐患。

 

鱼精蛋白“失踪”

 

事件:7月,南京、广州、济南、武汉、南通、北京等地鱼精蛋白注射液纷纷告急,多家医院的心脏手术被迫叫停;9月份,国家药监局经过调查证实鱼精蛋白断货现象,并紧急协调相关企业生产,给予“绿色通道”支持;当前,鱼精蛋白短缺情况已经得到缓解。

点评:中国从来都不缺廉价好药!鱼精蛋白的短缺,尽管有原材料供应不足及企业“逼宫”的影子,但绝不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时至今日,鱼精蛋白短缺已得到缓解,但相关部门应该深思三个问题,一是企业为何停产?二是救命药为何没有储备?三是相关部门为何反应如此之慢?

 

大输液统一定价“破冰”

 

事件:9月,河北省公布了《关于氯化钠注射液等基本药物暂按统一价格采购的通知》及企业确认目录,将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以及氯化钠葡萄糖注射液3个品种的24个品规的大输液进行统一定价,随后21家企业对此价格进行了确认。

点评:这是一个纠结的时代!谁都无法想象,一瓶大输液比矿泉水更便宜,“做一瓶亏一瓶”绝非是一个冷笑话。而河北实行大输液统一定价的意义,不在于开行业之先河,而在于其颠覆了“单一货源”和“唯低价是取”的招标模式,更在于其对优质产品和优质企业的保护。

 

出厂价调查办法“亮相”

 

事件: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等文件,要求生产企业按照调查要求如实填报《生产企业及药品基本情况调查表》和《药品出厂价格调查表》,并从12月1日起,开始对我国药品出厂价格进行一轮严苛的调查,调查工作由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具体实施或委托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实施。

点评:让调查来得更猛烈些吧!尽管“新24条”被普遍认为只是发改委针对央视“天价药报道”的回应,但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在基药招标价虚低的节骨眼上,摸清企业真实成本,才有可能对药价进行调整,完善药品定价机制。怕就怕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家走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