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药是非多!在安徽模式被“强制”在全国推行的背景下,2011年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看似收获颇丰,其实问题多多。超低价中标、药品质量隐患重重、地方保护盛行、目录互相打架等等乱象,折射出基本药物制度的不完善,而这些问题,都集中在招标环节和目录制定上。
基药目录之殇
今年春节后,孙志刚出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被业界普遍视为一个信号:安徽模式将在全国推广。
事实上,自2010年安徽模式实施后,业界的争议之声从未停止,褒贬不一。无论是在两会上,还是在今年5月下旬几大医药行业协会组织20多家国内大中型制药企业在京举办的“完善基药招标采购座谈会”上,大家都异口同声地抨击以低于“成本价”的“虚低药价”来抢占基药市场份额的行为,认为用“虚低药价”去供应的基药,必将导致药品质量的下降,危害到行业发展的基础。
但不管业界的反响多么强烈,从今年开始,安徽模式开始“强制”全面推行。截止到当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出台了新的基本药物招标制度,除上海采用定量综合评价、加大质量权重外,其余地区基本上都只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安徽模式范本上稍作修改。
随着安徽模式暴露出的缺陷越来越明显,业界的反对声也越来越大。一方面,安徽模式实施不久,就开始深陷“药价虚低”的泥潭。尽管“双信封”包括技术标和商务标,但在各地的执行过程中,技术标形同虚设,商务标成为产品能否中标的唯一标准。“唯低价是取”一度成为各地基本药物招标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量价挂钩”、“单一货源承诺”成为一纸空谈。在价格被极力压低的情况下,如果销售能够得到提升或许广大医药企业还能够接受,但现实情况却是量价背离现象频频发生,药品销量不见增加。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药品中标价低于成本价的基础上,药品质量成为一个大难题。今年年中发生的“质量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过,在政策有形之手推动的市场变革之下,上海模式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低价中标的反对之声也开始减弱,“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抢标行为在基药招标中悄无声息地蔓延。医药企业为了保住市场,宁可自己亏损,也要争夺市场份额。
无论如何,安徽模式的“硬伤”已经暴露无疑。有专家指出,安徽基本药物招标政策不能称为模式,因为并没有被实践所检验是正确、可行的。更有甚者直言:“安徽模式在今年年底将难以为继。”
基药目录之乱
从最早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到当前各省市的地方增补目录,在现行基本药物制度之下,“目录”成为了一个关键词。
据相关数据统计,当前绝大部分地区都出台了省级基本药物增补目录,最多为388种药品,最少也达到122种药品,增补数量在200种以上的省市为9个,平均增补188种药品。数量上的差异与当地的人均GDP和财政能力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往往增补得越多。
地方增补目录的出现,立刻激起了行业的热情。由于财政补偿不到位,地方增补的品种选择上更为放松、使用量上更大,“增补”瞬间变成了“替代”。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本药物国家目录被“架空”的现象。
今年8月底,安徽省出台了关于执行《安徽省中心卫生院增配药品目录(2011版)》的通知,把5488种药品全部纳入增配范围内,不用通过药品招标、价格不高于医保价、采购量不超过基药的15%,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
增配目录的出现,意味着基层医疗机构使用非基本药物已经开了个口子,此前的严格管制有所松动。而且,增配药品也不局限唯一厂家供货,跨国药企品种纷纷进入,增配药品价格普遍较高。有观点认为,增配药品目录将“中标企业狠狠甩到了地板上”。
近期,卫生部又传出消息,开始对目前执行的国家药物目录进行调整,明年将出台一个“完整版目录”。对此,行业专家指出,关于基本药物的目录已经有非常多的版本,现在又出一个完整版,完全乱套了。而且,把癌症、糖尿病的治疗药物都包括进来,基本药物已经不是基本药物,直接变成全民免费医疗。
目录的乱象还不仅在于数量之多,更在于对当前国家目录、增补目录、增配目录以及今后要出台的完整版目录并没有进行一番梳理,也没有研究各个目录是否需要调整、找到问题的根源。一味的增加目录只会让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更乱。
大事记
★1月,卫生部印发2011年卫生工作要点,要求到2011年年底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月,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安排,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实现基层全覆盖。
★4月,所有基本药物中标品种全部实行电子监管。
★8月,卫生部药政司开展2011年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工作。
★ 10月,卫生部通报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工作进展情况,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新机制全面建立。
记者观察
基药制度执行受阻存复杂性和历史性
当下,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遇到了诸多现实难题,严重阻碍了制度的顺利推行。这其中,有基本药物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因素,但也有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发展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和机制弊端。
从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我国医疗服务和药物供给的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药养医”没有得到解决;三是整个医药行业存在企业规模小散、资金缺乏、监管缺失、研发和市场竞争力弱等现实问题;四是长期以来在药品流通环节形成了一条牢固的利益链条。
同时,基本药物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执行走样也是导致受阻的重要因素。基本药物制度总体框架虽然比较完善,但配套政策却一直处于摸索之中,包括招标、供应、补偿等问题。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各地政府报喜不报忧,发展不平衡等也使得基本药物制度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因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非是单方面造成的,其有内在的复杂性和历史性。但基本药物制度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相关部门应该做的是在全面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对基本药物制度加以完善,既要考虑保基层老百姓,又需要考虑到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