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改革一直被视作难点,作为全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的先行者,广东省近日在药品限价上再次“大笔着墨”。12月15日,广东省物价局网站一连发布两个公告:庆大霉素等药品零售价格调整的相关事项,以及第二批新增政府最高限价管理药品的目录公示。
今年以来,广东省物价部门除多次对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实施调降,还更强调以成本价格调查、专家论证、委员会评审和社会公示作为药价调降的必备环节,意在推动政府定价机制和药品“三控”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据记者观察,今年下半年,广东省物价局对药价的调控步伐明显加快,其频度和力度都较以往更猛,由此引发业界的强烈关注。
药价“降”调未变
经专家论证、医药价格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第二批复核的西药及拟废止或失效的药品价格,于12月15日在广东省物价局网站上正式公示。
该公示主要涉及拟公布的庆大霉素等西药最高零售价格、拟废止或失效的药品价格、以及需提供产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的成本和出厂价格调查审核报告的药品品种。
据悉,此次公示包含99个西药品种,共441个品规,主要属于国家授权定价的OTC药品和省定价权限的品种。其中,价格下调的有307个品规,调整后的最高零售价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22%,且以调节免疫功能的辅助类药品等降幅较大。如碳酸钙胶囊(48粒),每盒从原来的32.2元降为8.6元,降幅为73.4%;复方消化酶胶囊(20粒)从原来的54.3元降为27元,降幅为50.3%。这也是继上月底对497种中成药价格公示后,广东省物价部门对西药最高零售价的最新调整。
与第二批经过价格复核的西药同日挂网公示的还有《广东省第二批新增政府最高限价管理药品目录》,时隔两年多后,广东省物价局拟对现有政府最高限价管理药品目录再作扩充。
原属于市场调节价的曲妥珠单抗、同仁牛黄清心丸等546个常见病处方药将纳入政府监管范围,从品种数目看,西药与中成药比例约为1.05∶1。
该目录参考了广东省医疗机构2010年网上采购数据和全省22家零售药店上报的近年来销量前50名药品的近千条数据,并按品种(不分剂型规格和厂家)合并采购(销售)金额进行筛选。
此外,属于2010年版广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物目录而未列入《广东省政府定价药品目录(2011年版)》的药品,也一并纳入此次目录中。
企业遭遇成本尴尬
记者看到,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在广东省医药价格监管服务平台上反馈意见,其中,一生产厂家提及“近年来原料药等多方面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利润不断减少,企业生产压力增大”,希望物价局在制定该品种的最高零售价时,能充分考虑生产企业的成本经营压力。
对此,某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成本压力是企业当前面临的共同难点,“单就通用名对药价进行‘一刀切’,对于在质量控制上投入更多的企业而言不大公平,虽然初衷是想让百姓的药费降下来,但如果不对价格和质量作一个综合考量,并在药品定价机制上有所反映,反而不利于优质廉价药的长久供应。”
该人士指出,要治流通环节的虚高问题,理应多从回归医疗公益性这一根本入手。“单纯从OTC渠道销售,药价是高不起来的,要真正压缩流通环节的‘虚高’成分,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必须作为前提,我相信这并非医药企业单方面的力量所能解决。”
“政府对流通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是必要的,但鉴于历次药价下调的效果,感觉单纯‘就价议价’,成效还是相当有限。”一流通界人士如是认为。
广东省作为全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的试点城市,此番调整或对未来全国药品价格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是否担心日后在全国范围内对药品价格实施类似的政策收紧,一企业负责人则表示,“目前只能静观其变,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