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集中化强音下的产业链延伸

发布日期:2012-01-11  |  浏览次数:81891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医药行业在震荡中跨入了2012。回顾刚刚走过的2011年,医药行业面对政策频出和市场变幻的双重压力,行业格局重新洗牌。这一年,在药品流通领域,我们听到了“提升行业集中度”的强音,看到了商业巨头并购整合的快步,摸到了物流向两端延伸的触角,触到了电子商务的水花,感受到了联盟绽放的魅力。同时,一些药店放弃医保也引发深思。

回首,是为了坚定前行的路。在“十二五”踏入第二个年头之际,不妨细数2011年药品流通领域的那些事儿,或可寻迹行业与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因子。  

政策挥起指挥棒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亦是新医改攻坚之年。就在这一年,我国建国以来药品流通行业的第一个发展规划正式面世,几经修订的新版GSP也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政策“指挥棒”引导着行业进行调整。

2011年5月,商务部正式对外发布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该规划纲要提出,5年内要培养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由现在的1/3提高到2/3。

流通“十二五”规划发出了提升行业集中度的强音,药品流通行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规划的重中之重,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药品流通企业的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已经箭在弦上。

8月,SFDA对新版GSP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新版GSP的重点内容是确定药品现代物流标准、强化药品冷链技术管理、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等。由此可见,新版GSP以供应链为导向,强调了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管理和正反流向全方位管理的理念,建立覆盖整个药品供应链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药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可追溯性。新版GSP更注重过程的管理,尤其关注药品运输过程的冷链问题。

新版GSP这种接近于西方国家药品供应链管理的思路转变,对流通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行业标准整体升级注入了催化剂。  

并购高潮迭起  

尽管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才出台不久,医药商业巨头们的并购整合大戏已高潮迭起,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贴身肉搏,争抢跻身“千亿俱乐部”。

在这场并购大潮中,国药无疑占据了制高点。自去年已将版图扩至全国的国药,今年已开始了整合大戏。2011年4月,国药控股以配股方式集资34亿元,用于扩大分销及零售网络。同是4月,国药通过股权收购和增资扩股的方式,对威奇达实现控股,迈开了其在医药工业领域展开自主并购的第一步。

自成功收购北药后,华润的并购步伐也悄然加快。6月,北药并购普仁鸿25%股权,并在基层领域积极收购北京区域市场的二级商,欲以北药为平台,拿下北京市场。双鹤药业、万东医疗均被华润纳入麾下。

地方霸主上海医药亦不肯偏安一隅,以“先局部后全国”的渐进策略布下网络。在完成H股上市后,上药斥资15亿元拓展全国范围内的分销市场网络。8月,上海医药再次出手,斥资3.44亿元收购了无锡医药商业龙头山禾医药80%的股份,巩固江苏市场。

除了商业领域跑马圈地,医药商业巨头还向上游工业领域扩张,以达到全产业链的整合与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外资在华的投资也不再局限于制药工业,已从生产延伸至流通环节。7月,南京医药与全球医药商业巨头联合博姿携手成立合资公司。美国第二大流通巨头康德乐斥资4.7亿元收购永裕医药,已开始进入整合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外资开始发力进军中国药品流通领域。国资、民资、外资多股力量交锋,共同演绎商业并购大戏。

物流纵深延伸  

在传统商业模式利润日趋低下的现实困境中,寻求新的利润点和发展路径对医药流通企业显得格为迫切。商业巨头在全国圈到地盘后,发展专业化医药物流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且向纵深方向延伸。2011年,华润北药和九州通的表现尤为引人瞩目。

这一年,华润医药流通平台搭建成功,依托北医股份的现代医药物流配送模式,在全国建立物流网络。同时,将医药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向病房和病患者延伸。九州通在打通上下游合作方面显得更为积极。9月,九州通取得辉瑞公司产品的中国区域代理及渠道控制权;12月,与华药成立合资公司,打造以国际医药进出口业务、国内医院配送、医院药品配送托管、基药配送、终端配送、物流服务等为核心业务的医药商业企业。同时,九州通与北医股份的医院物流延伸服务均被商务部列为“示范工程”在全国推广。

打造大型物流平台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年初,华润北药在收购河南爱生后,当即决定在当地兴建物流中心;3月,进军辽宁的华润北药又投资2亿元,在沈阳建造东北三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最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10月,华润医药流通平台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签约,将在北京天竺保税区建立3000平方米的保税库。民营商业老大九州通也积极在全国布局,2011年,九州通在武汉投资3.8亿元建立华中最大的物流中心,其在广西和贵州的物流中心也在建设之中。

物流中心遍地开花,2011年的医药物流成本却明显上涨。物流服务已成为商业企业必不可少的业务,运营效率与成本依然是一项大考。  

药店联盟演义  

2010年以来,药店热衷抱团取暖,联盟成了药店圈的时尚。2011年,药店联盟的魅力继续释放。

2月,国内第9个省级药店联盟黑龙江药店联盟成立;5月,河南药店联盟成立;7月,由广西41家大型连锁企业、2500余家药店组成的广西药店联盟正式挂牌;8月,由上海复美大药房、湖南益丰、山东漱玉平民等27家连锁药店发起的中百联盟成立,成为国内最大的连锁药店联盟,其股东和会员单位年销售额总计超过200亿元。

这一年,以省为单位的区域性药店联盟继续兴起,全国性联盟也在创新和突围。随着产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行业整合速度加快,联盟从形式到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2011年出现了更多构成主体和定位不同的股份制联盟,由松散走向紧密,由自愿发展到用资本约束责权;在进入门槛上,也由最初的一味考虑会员多少,发展到用资本门槛限定进入者。  

电子商务试水  

e概念的进入,使药品零售领域泛起阵阵涟漪。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医药B2C似乎以悠长而缓慢的节奏在前行。2011年,医药B2C火了起来,大型医药企业、连锁药店、电子商务网站、风险投资都摩拳擦掌地进军医药电子商务“蓝海”,开辟网上药店。

2011年,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大戏主要看点之一是业外电子商务巨头的跃跃欲试。5月,腾讯旗下的拍拍网曾上线医药类产品的销售项目;6月20日,淘宝网推出“医药馆”,涉足网上卖药,但因其未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不久便被关闭。

但医药电子商务的火热并不绝于此。7月6日,九州通宣称联手京东商城打造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由京东商城增资九州通全资子公司北京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下属的北京好药师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走出一条探索B2C的道路,也再次点燃了医药电子商务的火把。

不仅九州通,包括国药在内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都有进军医药电子商务的计划。7月,当当网方面表示其正在向SFDA申请网上卖药的许可证,与国药控股进行独家战略合作。8月9日,广州医药有限公司推出广药健民网进军电子商务。

然而,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在政策限制、物流、准入标准、诚信等问题上仍障碍重重。尽管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不顺畅,但燃起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

上线仅一年半的开心人网上药店2011年9月单月销售突破400万元,缔造了中国网上药店单月销售额最高的记录,其在2011年完成6000万元的销售已无悬念,而2012年的目标更剑指2亿元。随着这一振奋人心的信号传开,医药B2C市场涌动的巨大能量再次挑动行业的神经。  

医保禁非起风云  

2011年7月31日起,成都市正式实施医保定点药店禁止出售非药品的新规定,违规者将取消其定点资格,且至少4年内没有资格成为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就在该规定发布不到半月时间里,四川德仁堂药业连锁有限公司向社保局提出取消旗下12家医保定点药店资格,进行多元化经营。相对于前几年对医保定点资格的你争我夺,作为首家主动放弃医保定点的连锁药店,德仁堂这一反其道而行的举动,引起业内轰动。

事实上,禁止医保定点药店销售非药品的政策已在包括武汉、贵阳等在内的不少城市推行,有的城市还采取限制医保药店经营非药品的面积不得超过20%的措施。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不少药店纷纷走上多元化之路,寄期望于非药品的销售形成新的利润点。“禁非”令一下,正走在多元化路上的医保定点药店陷入尴尬,要医保定点还是要多元化,成了一道两难的选择题。

新年伊始,2012年可以有很多期待。随着并购整合的深入推进,规模效应有望释放;物流平台搭建起来后,且看企业如何在管理上提升效率,降低费用率;医药电子商务箭在弦上,政策从何调整与规范值得期待;药店终端的业态和发展模式如何演变还有很多猜想。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洗牌将更加剧烈,强者恒强的趋势愈发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