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店被弃非药 悲催!

发布日期:2012-01-11  |  浏览次数:83342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自2009年4月份启动医改以来,全国城乡享受基本医疗保障的人数已经迅速达到12.6亿人,超过总人口的90%,“全民医保”制度框架已基本建成。

“我认为以后药店的发展主要有两种业态,一种是像百氏康这样专营药品的药店,医保定点资格对于这类药店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另一种则是以多元化经营为特色的药店,对于这类药店,医保定点资格的优越性则很难显现。”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连锁药店委员会主任委员徐郁平如是说。

医保店仍是心头肉  

青岛医保城药品连锁有限公司从成立之日起便是奔着医保店来的。2011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董事长马守军表示,青岛医保城在青岛和济南的60家药店全是医保店。非药品的陈列和销售仅有2%左右。

不过面对房租高昂、人工费用上涨而药品毛利率下降所导致的现实生存压力,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保药店产生的强烈冲击,马守军无不表现出些许忧虑。但出于青岛还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多元化药店的市场环境以及青岛医保城多年来“医保药店”的明确定位,马守军表示,目前没有考虑过舍弃医保转型多元化。

的确,在医保扩容的背景下,获得医保定点资格仍是药店关注的重点。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12月,上海市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再度扩容,分布在城郊结合部以及郊区的108家药店获得医保资格,这样,上海市的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达到了439家。

但随之而来,国家对医保药店的管理也更加严格。相关部门出台政策禁止医保定点药店销售非药,实际上是为了抑制违规刷医保卡的现象,只是目前还未形成一套行而有效的监管手段。虽然直接让医保药店禁售非药的方式略显粗放,但不失为最有效遏制违规刷医保卡的办法之一。  

医保资格何时当弃?  

目前,应对医保政策的影响,药店转型以高毛利为导向的多元化经营还是主导,同时药店热衷抱团取暖,联盟也是药店圈的时尚。

2011年7月份开始,成都、武汉、杭州等省会城市都出新规缩小医保定点药店的经营范围。据了解,医保定点药店中药品的销售额至少占到药店总销售额的40%,如医保定点药店失去医保资格,保守估计损失销售额在30%以上。

禁售政策对于规范经营的连锁来说,略失公平,但对于行业规范来说,连锁药店一般也是顺应政策而改变。当禁售令进入成都时,德仁堂主动申请12家门店取消医保资格,原因只为发力多元化,此举为业内所震惊。弃医保而保多元化的举措,让德仁堂一度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同时也让业内进入了思考:未来多元化与医保是否只能二选一?这个问题将继续困扰着2012年的药店圈。 

大事记

2011年7月

珠海市正式实行《珠海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办法》。  

2011年7月31日起

成都市1013家医疗定点机构、3427家定点零售药店内,将不再允许摆放、销售非药,违规者将取消其定点资格,至少4年内没有资格成为定点零售药店。武汉市也出台相关政策叫停医保药店非药业务。  

2011年10月9日

珠海市再出新规,单味的中药饮片及单味的药材以外的“卫食证字号”;卫生用品中包括卫生巾、纸巾等品种不允许摆卖。同时,定点零售药店门口不能摆放生活用品,促销赠送的生活用品也禁止摆放店中和门口。  

2011年11月12日

杭州市出台规章,为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定下9条禁令,其中包括严禁将生活用品、保健滋补品等当作药品卖。  

2011年12月21日

广州市有关医保定点药店可能要禁止销售非药品类商品的消息在广东连锁药店圈传开,引起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