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零售企业用工荒,教我如何不纠结

发布日期:2012-01-11  |  浏览次数:70490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每个行业在加剧变革与整合的时期,都会迎来各项资源的结构调整,而人才就是目前最急缺的短板。

岁末年初,有关“用工荒”的报道就屡现各地大众媒体,药品零售行业也未能免受波及,“招兵买马”就成为药店老板的头等大事。日前,就有某连锁到本报要求刊登招聘广告,上至总经理下至营业员,招聘岗位竟达10多个。

事实上,药店高管人员变动频频贯穿刚刚过去的2011年。

上半年:在重庆,7天之内桐君阁4位高管离职;在广东,大参林新引入了有屈臣氏背景的执行总裁谭丽娴;在安徽,百姓缘原总经理周双才过档安徽国大;在北京,继邓劲光离职后,副总经理奚傲霜也离开金象;在黑龙江,哈尔滨宝丰高管在变动中;在江苏,南京先声大药房新任董事长也欲急聘旗下连锁高管。

下半年,7月,广州一致药店连锁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王广才离任;8月初,湖南中百联盟医药有限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李安,在中百刚成立不久就宣布离职;之后,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原CEO吴兴华也离开了正在转型的海王星辰……  

资本加速人才流动  

回顾2011年我们发现,对于当下的药品零售行业而言,虽然高管人员的变动或许不是最大的,却也显现出了些许新的流动特征。

例如,不少药店选择多元化作为经营突围的一大方向,因此,一些连锁药店有意识地从其他零售行业引入相关高管人员,以解决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一点在海王星辰、老百姓大药房和广东大参林等大连锁身上表现尤其明显,他们就先后从屈臣氏、家乐福高薪引进高管。

另外资本的介入,让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同行之间高级经理人的流动更为频繁。不仅如此,药品零售行业新的业态、新的营销手段、新的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电子商务已成趋势,需要大量复合型的新型人才,这种需求也加快了人才流动。

以国药控股为例,自其在香港上市成功募得大量资金后,将视线和资金放在二三线地区,先后收购了山东国大仁和堂药房、大连国大一致美罗大药房、南京国大药房、福建国大药房、安徽国大药房等。在此番并购重组过程中,一批连锁高管或变换身份,或离职跳槽。其中国大药房首席运营官牟良平、首席商采官赵东强、山东国大总经理孙永新等都是从其他连锁变身而来。

不过,也有人力资源专家就此指出,在资本化环境下,大部分职业经理人将事业看作终身财富,个人利益反而不占很重要的位置,更多的时候是从事业的角度来思考职业问题。  

哪种培养方式更好  

或许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药品零售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高管人才缺乏问题,商务部在“十二五”规划中专门提出,要加强药品流通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2011年3月,在由商务部发起、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和职业经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药品流通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在北京正式启动。一方面是药品零售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频频遭遇变动,另一方面则是相关主管部门已经着手为行业培训高级人才,种种迹象表明在医药流通企业驶入“黄金十年”快车道,整个行业面临结构调整的时候,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也被放大,这种需求一方面体现在数量的增加上,但更重要的则是对职业经理人运营管理能力要求的提高。

为了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很多连锁都在探讨人才的培养模式。有的连锁从其他行业挖来了“空降兵”,有的连锁选择与相关专科学校达成 “委培”形式的合作。开学之初,企、校、生签署三方协议。委培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给予储备店长待遇。在委培生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企业通过考核,挑选出合适的人提拔为门店店长。此外,一些连锁企业在跨区域的门店管理上,会通过竞选方式在每个区域内选出一个店长兼顾片区管理。究竟哪一种培养方式才符合药店的需求?或许还有待时间检验。

大事记

2011年初

北京四大家族之一金象大药房的高管层发生震动:原总经理邓劲光过档上游品牌厂家东阿阿胶,原副总经理奚傲霜也在不久后离职,自行成立咨询管理公司。  

2011年3月11日

在《药店经营周报》“人才”金策划中,发起药店高层人员变动的讨论。有专家提出,其实在药店店长这一阶层,流动率也逐年上升,值得经营者关注。  

2011年中

药店联盟的高管变动频频:PTO转托科伦后不久,谢高峰离职;李安离开特格尔,辗转至湖南中百,后过档广东一片天药业;而首个实体区域药店联盟——江苏联盟,在投入运作苏禾大药房不到一年,总经理王玉坤离职。  

2011年7月

广州一致药店连锁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王广才离任,于志伟接任广东一致连锁药店总经理。  

2011年8月底

吴兴华从海王星辰离职,张福祥就任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