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团购是否为未来采购方向

发布日期:2012-01-12  |  浏览次数:52321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目前,按上海“闵行模式”的做法,医疗机构采购中标药物,有可能通过与供应商议价获得比中标价更低的采购价。据悉,上海市医保局接手药物招标后,仍将延用这一做法,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团购药品,与药商讲价。

团购的实行,能否让“只进贵的,不进对的”成为历史?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价降低的同时,能否真正降低药价,让利百姓?团购药品是不是未来药品采购的真正方向?

在我看来,医疗机构团购药品不用组织,只需实现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医保机构真正实现付费制度改革,对医疗机构实行“打包付费”,医院自然要团购,买性价比高的药品。打包付费有各种方式,按病种、人头、总额都能打包。无论怎么打包,对医疗机构来说,医保额度超支部分要自付,节余部分则归己,这样医院才乐意控制成本,才想玩真的团购。问题是上海现在实行医保费用总额预付制,节余部分是归医院了,但超支部分并不完全自理,由医院和医保机构四六开,医院恐怕没有真的动力玩团购。

另一个前提,则是取消15%的药品加成。只要规定一个最高零售价,即天花板价,或者以各省的中标价作为各省的最高零售价,然后让医疗机构自主采购,加成多少由医院决定,他们肯定要去团购。在现在加成15%的情况下,不少药品的中标价已经贴着天花板,零售价还得再加上15%。如果取消加成,对老百姓来说,药品零售价就是中标价,至少降了15%,医院也通过团购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空间,各方都得益。

我不用团购这个词,更愿意用公开采购的说法,也就是说,购买的沟通和谈判过程是公开的。现在应该在信息披露上做些文章,比如建个网站,记录一些关键节点的信息,让老百姓可以自己查。

我个人认为,团购肯定是未来药品采购的方向,如果观念再前卫一点,甚至可以淡化招标,直接由医疗机构与药商砍价,这样可以规避许多利益的纠缠,删减一些桌面下的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