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强化基层“公姓力”

发布日期:2012-01-17  |  浏览次数:81327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新医改中,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广大基层医疗机构,是医改推进医卫事业发展的一大重点,虽然政策现已鼓励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办医,但政府主管的非营利性机构仍占主导。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就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它不以营利为目的,体现公益性,需要有制度做保障。因此,社区卫生所有政策性的建议都应围绕坚持公益性这条主线,强调向全民提供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责任。  

持续推进收支两条线  

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要突出公益性,必须在社区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从业人员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的直接联系,这是维护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的保障。要将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疗、药品等所有收入,及时全部上缴区县财政专户,全部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待遇由财政予以保障。曾经有官员表示,考虑到财政保障能力和各地区县的情况,在实施中要采取分阶段的措施。暂不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由政府财政部门按照购买服务的原则予以补助。不失为一个过渡做法。  

继续实行零差率  

坚持公益性,药品采购供应不以营利为目的。坚持质量优先,确保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降低药品价格。确保药品供应充足,保证群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药经济、便捷。

考虑到可操作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的最常用药将由政府统一采购配送。现阶段,先由专家遴选300余种常用药品,并明确药品的规格、品种、数量。要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让老百姓吃上尽量便宜的药。

必要的单政府买  

要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覆盖全体城乡居民。近年来,广州等大城市已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三大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8年起,广州按照每人每年25元的标准,为全市居民购买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基本医疗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于补偿数额尚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投入还在逐步加大。

要实施和增加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议在继续抓好慢性病、结核病、艾滋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为8~15岁少年儿童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防止婴儿脑神经管畸形、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惠民新举措。同时,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继续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应急救援、采供血、传染病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和设备装备,提高防治重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这些新举措的实施,将大大加强城乡居民重大传染病和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维护和管理,真正使更好的健康保障覆盖全民。  

完善国家基药制度  

根据WHO规定,基本药物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因此,基本药物并不仅仅是便宜的药,而是真正价廉物美、能医治大部分疾病的常用药。以国家的信誉作担保推荐基本用药,将使我国百姓的用药安全更有保障。近期,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扩容已提上日程,业界拭目以待。

不仅如此,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将规范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有利于挤掉药价水分。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则将进一步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链条。

因此,应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所有医疗机构均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的使用率,及时制订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加强用药指导与监管。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统一采购价格零差率销售,同时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  

打造快速医疗服务圈  

长期以来,基层特别是偏远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薄弱环节,不仅造成了基层群众“看病难”,而且辗转求医还给群众带来了额外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增加了看病成本。切实将偏远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这块“短板”补长,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措施。为此,在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前提下,应健全偏远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偏远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偏远社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应在合理核定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由财政承担,医务人员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相衔接。

偏远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多了,看病水平提高了,群众看病自然就能更方便了,“小病不出社区”的目标也就真正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