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中国药品零售行业的经营管理相对粗放。
现状如是
可能有人并不认同笔者的观点,那我们来看一些药店粗放管理的表现——
在战略方面没有定位,做到哪里是哪里。美其名曰将消费者一网打尽,但事实上越是想网罗所有客户,越是没有可能。因为不同的客户有不同需求,很难想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收入层次的人会有相同的需求。很多连锁药店大店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小店面积不到50平方米;城市里分布,乡村中分布;有卖药妆的,有卖榨菜的。行业内外人士都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类型的药店。
在商品方面没有规划,拣到篮里就是菜。根据不同定位,药店需要不同的商品配置。根据市场需求,采购要主动出击去寻求更新的、更优的、更廉价的商品,而非像现在大部分连锁药店那样,采购人员坐在办公室里,看看报纸喝喝茶,仅凭一张嘴皮子谈点价格就行。采购其实是一项很辛苦的差事,不是一种权力、一种资源。
在营销方面几乎不树立品牌,没有很好的策划。有些药店散发传单流于形式,都不知道消费者是否需要这些单页,都不知道应该在单页上展现什么内容和亮点,发出去以后也不评估效果。很少看到药店在哪些媒体上主动宣传自己的品牌,都认为自己的生意还不错,无需进行宣传。殊不知,药店作为服务业就像麦当劳、肯德基、屈臣氏一样,需要进行品牌宣传,需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运营方面不规范,整个公司没有标准。门店的布局一店一策,商品的陈列也是一店一策,员工的服务全凭主观热情,心情好就说句“您好”、“再见”,心情不好就懒得搭理顾客。在服务过程中,不遵守礼仪的比比皆是,门店橱窗玻璃像是贴了万国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更有甚者,广告撕下来以后的不干胶不及时铲掉,任其沾满灰尘后像狗皮膏药般难看。
原因已明
以上粗放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业内人士无须回避的,不应该去找借口推卸责任,而是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这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后不适应造成的。医药行业相对封闭,药品零售行业更是如此,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走向市场化,所以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药店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状态,期望通过封闭来保护自己,但这就像沙漠里的鸵鸟,自欺欺人。
其次,生意还不是特别难做,日子比较舒适,紧迫感不是很强。看看那些已经在与国际大鳄近身肉搏的民族英雄们,制药行业的扬子江、杭州民生等面对西安杨森、施贵宝、拜耳等老牌强手,丝毫不畏惧,相反,练就了一身本领,与其共享市场;零售行业的万达、第一百货等,面对八佰伴、太平洋,重新定位、细分客户,在市场中披荆斩棘。药店行业的竞争远没有这么激烈,外资的强手还没有进入,所以,许多药店人没有认真思考该如何提升。
最后,药店圈内人才缺乏,没有创新意识。纵观药品零售行业里的那些管理层们,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比较多。并不是说50岁以上就不能成为管理者,他们有经验、有能力、有责任感,但是如果整个行业要走出传统、走向现代,那就必须要有年轻的管理层来进行观念和方法上的冲击。传统的宾馆行业有了沈南鹏、季琦等年轻人,创造了全新的经济酒店模式;传统的家电行业有了黄光裕、张近东,创造了家电行业的繁荣。传统的药品零售行业要想有春天,同样需要颠覆性的年轻人才。
改变在即
原因已然找到,改变现状是当务之急。
从现实情况来看,已经有一些领头羊意识到原来的粗放、落后和传统的不足,开始觉醒,注意科学的管理。
他们有科学的药店定位。如海王星辰的社区便利店,老百姓的平价药超,舒普玛的时尚药妆,聚焦于特定人群,为他们创造想要的价值。
他们有科学的商品规划。根据人群的需求配置相应的商品,不在乎商品多而全,而在乎商品的适销对路以及整体的价值贡献。
他们有科学的营销体系。运用现代营销理念,通过社会营销塑造公益形象,知识营销建立专业形象,服务营销体现亲民形象,让消费者了解药店,让药店贴近消费者。
他们有科学的运营规范。内部布局统一,门店外观统一,员工服务统一,商品陈列统一,整齐划一的门店成为新型药房的典范,而不再是一店一策。
从粗放走向科学是一个行业成熟的表现,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正因为现在的粗放,药店的未来才更有机会。
正因为大部分药店的粗放,科学管理的药店才更有机会。
(作者为上海复美益星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