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基本药物制度 药企该如何应对?

发布日期:2012-01-17  |  浏览次数:76518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笔者正在推动一种新模式:企业品牌+独家产品。即有政府资源、有企业品牌的医药生产企业,可与拥有独家基本药物产品的小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双赢,让品牌企业提高企业品牌,拥有独家基本药物的小企业提供独家产品和生产能力。这样,企业品牌+独家产品=品牌独家基本药物。

面对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医药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

三年之内,变化不大。前面分析过,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本药物的细则还有太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且即使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这些产品也只占中国医药大市场很小的一部分。对生产企业而言,基本药物利润很低,极少企业是完全依靠基本药物而生存的。对于商业公司而言,它们往往拥有丰富的产品结构,基本药物只占一小部分。因此,医药企业不必把基本药物制度看成是“医药行业巨大震荡”的动因。

政府公关是医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政府公关在以政策为第一导向的中国医药市场十分重要。在基本药物不降价的前提下,进目录当然是好事。因为国家买单比例高,老百姓自然会倾向购买。如果真能实现“医疗机构全部配备”,等于国家帮助企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100%布货率,自然是个特大喜讯。对基本药物目录的分析显示,除了绝大部分普药产品,还有18个独家产品。这些产品有一部分是市场基础厚,销售时间长的产品,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也有一些销售规模小的非知名产品,如山东鲁南厚普制药的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茵栀黄颗粒均进入了目录。茵栀黄注射液是只有20多年历史的老产品,用于治疗急性肝炎,疗效被长期认可,然而,进入目录的却是独家的颗粒剂和只有两家企业生产的口服液。笔者相信,政府公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基本药物制度的调整期是两年一次,独家产品进入基本药物等于实现100%的铺货率和大量消费者的指名购买。因此,医药企业应通过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理解,把政府关系工作提高到集团决策机构的层面,给予高度重视。

争取将独家品种纳入基本药物目录。前文提到,独家产品进入目录等于实现100%的铺货率和大量的消费者指名购买。这是国内所有企业对市场营销、广告、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而追求的结果。因此,拥有独家产品的医药企业应积极开展产品卖点的挖掘,通过政府公关和教育引导,积极争取进入目录。没有独家产品的医药企业可通过剂型的创新,如在胶囊常见剂型的基础上开发软胶囊,或通过并购获得独家基本药物。将政府资源和品牌力嫁接到独家产品上,给予产品更多进入目录的理由。

OEM运作基本药物的新盈利模式。站在质量安全的角度,笔者不鼓励中标企业委托生产基本药物,除非对委托生产企业也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以保证基本药物的质量。然而,短期内由于需要确保基本药物的供应,政府不会禁止基本药物委托加工。因此,笔者正在推动一种新模式:企业品牌+独家产品。即有政府资源、有企业品牌的医药生产企业,可与拥有独家基本药物的小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双赢,让品牌企业提高企业品牌,拥有独家基本药物的小企业提供独家产品和生产能力。这样,企业品牌+独家产品=品牌独家基本药物。这样既能够实现100%的布货率和指名购买,又在品牌层面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产品销量过亿可谓小菜一碟。受多家医药企业的委托,我们正在推动几家品牌医药龙头企业开展此项工作。

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应该结合国家发展形势,深入解剖国家政策,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做策略。只有清楚地认识本质,搞清医改的核心思想,才能采取正确的举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创新点。也只有重视政府公关,才能在以宏观政策为第一导向的中国医药市场突破,获得更大的销售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