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质量管理人找个好东家

发布日期:2012-01-25  |  浏览次数:60012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懂药的不懂质量,懂质量的不懂药,两者皆懂的又不会管理。再加上国内医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现状,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本就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无奈只好降低标准。前几年从业药师、驻店药师是面对药学专业人才缺乏的无奈之举。几年过去,形势依然没有缓解。

这就造成了一方面GSP、GMP、ISO等一系列的质量体系认证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一方面却遭受到绵绵不绝的非议,有时候连企业自己也搞不清楚,企业实施GSP、GMP和ISO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证书?还是规范基础管理?还是先是证书,再希望规范管理?其实无论是哪种目的,规范本身只是一种基本工具,工具使用的好坏,全在于企业本身,与体系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疲于应付报表?  

某大型医药企业既通过了GSP认证,又通过了ISO认证。这家公司的制度非常完善,工作程序也完全符合ISO和GSP标准的要求,程序文件所规定的表单记录填写非常完整,可以说是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典范。但在与笔者私下的交谈过程中,该公司从总经理到质量经理都在抱怨报表太多,认为实施ISO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为了树立典范的形象不得不保持ISO认证企业的样子。在没有实施ISO之前,公司的流程非常顺畅,总经理每天吃完早饭就在公司里面到处走走,凭着多年的经验就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自从实施ISO后,总经理的时间越来越少,由于要填写大量的报表,公司的管理人员翻了一倍。管理者每天起床后,来不及吃早饭就匆匆忙忙地签报表,到公司里转一圈,发现公司里的人也都在忙着写报表。由于整天忙于制作报表,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ISO是国际通行的先进质量管理标准,GSP、GMP更是行业准入性的质量管理规范。在我国,长期以来,企业只有质量检验的概念而无质量管理的意识。20世纪80年代,各行业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包括本世纪初医药行业开展的GSP和GMP等一系列质量体系认证,虽然对提高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有重要意义,但在不少企业只是作为形式运动而已,企业一直未能形成系统、成熟的质量管理人力资源。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认证之后的首要任务是补课,但是“补课”活动需要组织者和设计者,即质量管理的高级人才,而高级质量人才的匮乏使“补课”成为企业的瓶颈,结果就只能是管理体系认证和实际操作的“两张皮”了。

质量管理人要选对企业  

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老板认为质量人员的存在就是为了5年一次的认证检查,过了认证,执业药师就成了包袱。不能创造利润却拿着不菲的工资,还不如多招几个业务人员呢,反正下次认证是5年之后的事情了。这也是质量管理人员的悲哀,只想赚钱的小商人是不需要质量管理的,他们要的只是通过认证;真正想做企业的企业家才需要质量,他们要的才是长远的质量保障和质量品牌。同时,小型企业里质量的价值也没法得到体现,有规模才能显现质量效益。

所以,质量管理人要选对企业,选对企业的话,质量管理就成功了一半。

近20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对质量的理解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质量的概念已今非昔比,从生产到服务,从设计到营销,从满意度到可靠性等等,无不成了质量概念的外延。质量概念的这种变化带来了高水平的经济生活,同时也对质量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甚至是苛刻的要求,质量管理的知识已不局限于与产品本身质量相关的内容上,而是大大超越了传统界限,跨越到了经营管理的层面上。所以,在发达国家,不少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角都由质量主管转变而来,应该说,这背后有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起支配作用。

药学出身的医药质量管理人员除了要加强专业学习之外,必须补充质量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不然,你做的将永远只是体系认证,不是质量管理。可喜的是,药监部门已经意识到以往质量教育存在的不足,正不同程度地开展质量管理理论教育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