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国内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当中。作为全球利润最高的产业之一,医药产业可以说是充满机遇。然而,在“以药补医”的制度下,导致过度用药,大量使用进口药,阻碍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今年1月,卫生部公布了取消“以药补医”的时间表,随着综合改革的落实,理性用药的回归,这对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有极大促进作用。
三方联动
目前,药品收入仍占医院收入的40%以上。实际上,取消“以药补医”的背后,是医院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是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
过去,由于财政投入不够,所以给了医院“以药补医”的政策。现在要取消这项政策,就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营。
我认为,改革需要将政府的投入、社保的资金统一使用;同时,投入应更重视“养人”,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说,需要综合改革,推出一揽子政策,不能单纯地取消“以药补医”,否则就会出现“以检查补医”、“以手术补医”、“以耗材补医”。而在改革过程中,也只有形成医保、医疗、医药的三者合作联动的治理结构,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医保并不能替代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但医保对于药品的控制作用不可小觑。
目前,在我国,无论什么药,都是以地方统一的比例进行报销,这就刺激患者用好药、用贵药、多用药。但国外通常会给一个参考价。比如某种药就报10元,如果用进口的,多出的费用就要自己付,可能用国产药品就能免费。
不妨专营
与此同时,处方药的营销模式将会随着取消“以药补医”的推进而受到不少影响。国外的经验当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情况毕竟和国外不一样。
首先是中国的人口密度。医院为什么规模那么大?因为人口密度非常大。患者在医院看病拿药非常方便,如果非要将处方外配,可能对患者而言并不方便。
其次,国外的零售药店要求有正规的药剂师,但多年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培养在这方面非常薄弱。所以,中国的零售药店说到底和一般的超市售药有什么区别?真的能够保证老百姓用药安全吗?尤其在现有医保制度下,很多零售药店其实都在卖非药产品,把保命的钱变成吃饭的钱、用电器的钱。所以我认为,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应加强监管,将保命的钱真正用于老百姓看病,让患者吃到合适的药,而不是现在这样的浪费。
我们曾经的医药专营其实还是很有效果的,过去就没有这样非常不正常的营销手段以及虚高的药价。那么,今天中国的烟酒仍然是专营,既然烟酒都能专营,为什么涉及百姓生命保障的药品不能专营呢?如果所有的药品现在一步走不到专营,为什么基本药物不能专营呢?
借势升级
解决“以药补医”也是我国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机会,而目前“以药补医”的不健康或者说非正常的医药产业链,制约了国内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在药品生产方面还存在“小、乱、差”的问题。全国有5000多家制药厂,但没有几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在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医药产业这样的现状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在我看来,改变“以药补医”的状态,目的有三:
第一,就是能够使我们的医疗卫生真正为老百姓健康服务,能够回归到合理用药。
第二,要解决目前在医药产业链上的很多不正常的利益关系,使医生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
第三,促进国家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中国医药产业应该做大做强,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在国内能真正为老百姓提供高质量的、价廉物美的药品。其实,国内制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的增加存在非常大的机遇,因为我们目前用进口药和合资药的量占据主要市场,这个市场应该更多地由民族制造业来代替,这都与《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所以,新医改会是重新组合我国医药行业最好的机会。
随着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看病就医需求的释放会越来越大。但实际上,现在这个需求很大一部分都切给了国外资本。我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自己的品牌医药产业会不断做大做强,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要占领国际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