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资源向来都被各地看好,《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有望把医药工业从“十一五”的高速发展导向“十二五”的良性发展,为多方看好。目前,国内各省市纷纷抢占医药产业资源,北京、上海等地凭借自身的地域和政策优势,走在全国前列,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作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将使医药产业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实现快速且良性的发展。
东中西优势互补
据悉,“十一五”期间,各地医药产业区域已发展出一定的特色。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加强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东部三个地区相较,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评分最高,拥有最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与产业化、外包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已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市场潜力巨大,当地医药流通体系发达,又毗邻港澳,对外辐射能力强,民营资本比较活跃。而环渤海地区的人力资源储备最强,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育资源,各省市在医药产业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围绕北京形成了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据统计,2010年,山东、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的医药工业总产值总和占全行业的50%以上;销售收入前100位工业企业中,约2/3集中在三大区域。
而中西部地区则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医药经济,吉林、江西、四川、贵州等省的中药总产值进入全国前5位。
对目前形成的特色,《规划》要求继续有所侧重,期望使地域分工更加明显。其中明确要发挥东部地区引领医药产业升级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上的优势,重点发展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药产品,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积极引导受资源约束、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合理有序转移。
记者了解到,东部各地早在《规划》出台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布局。天津日前发布的《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就确立了“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成国内领先的原料药生产基地、中药现代化基地、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基地和干细胞产业化基地”;“培育3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大集团”;“打造100个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品种”等一系列目标。
对于中西部,《规划》明确要鼓励其发展特色医药产业。发挥中西部地区能源、原材料丰富和比较成本低的优势,加强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依托医药骨干企业,建设特色医药产品生产基地。《规划》还鼓励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严格限制在环境敏感和承载能力弱的地区发展高污染品种,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中西部地区可以把握目前产业转移的机会,把当地的资源优势提升为产业优势。如在生物资源领域,云南的药材产业就具备相当的开发前景。”有分析人士如是指出。
凸显集聚效应
就单个地区而言,医药工业园区的合理设置,将促使产业集聚发展。
《规划》提出,要引导和鼓励医药企业向符合规划要求的工业园区集聚,创建一批管理规范、环境友好、特色突出、产业关联度高、专业配套齐全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选择具备一定基础、环境适宜的地区,重点改造和提升一批符合国际EHS(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实施清洁生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
目前,由于是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各地在筹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园区上显露出极大的积极性。不少地区出台政策,加强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向生物医药园区集中,推进科研院所、风投与金融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孵化器、中介公司等优势资源向重点区域集聚。
有研究人士建议,一方面要抓好区域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明确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以建立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同时也要提升园区软硬环境,加强技术、研发、中试、转化等一系列公共平台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产业联盟,从专业服务和集群发展角度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并围绕龙头企业和技术输出重点机构,组织企业提供配套和转化服务,形成一批专业化、高成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