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储备蓝图前瞻

发布日期:2012-02-14  |  浏览次数:96763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民间有一说法:家有备粮,心里不慌。这个最浅显的道理,正被泱泱大国的各个领域日益重视。在工信部最近发布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中,首次把医药储备写入规划,只不过,这里要备的是医药用品,而非粮食。

“储备”写进规划  

《规划》中共有3处提到医药储备,第一处是在回顾“十一五”期间的成效时提到“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中央与地方两级医药储备得到加强”,具体在两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增加了实物储备的品种和数量;二是新增了特种药品和疫苗的生产能力储备,在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重大活动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说明上述成效,《规划》给出连串数据: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过程中,提前完成了2600万人份抗病毒药物和1.55亿剂疫苗的应急研发、改造扩能、生产和储备调运任务,满足了疫情防控需要;在应对汶川、玉树地震灾害中,调运了200多个品规的总值近3亿元的医药产品,为抗震救灾立下战功;在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建立了中央与地方两级储备联动机制,有效保障了重大活动的顺利举办。

承接已取得的经验,《规划》中明确了药品储备的战略地位。其中,在“提高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能力”任务中提到:完善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模式,对用量不确定、企业不常生产的品种,“加快建立常态化基本药物储备”。而在“加强医药储备和应急体系建设”任务中指出:完善两级医药储备制度。统筹整合中央、地方医药储备资源,实现两级储备的互补和联动,提高国家医药储备应急反应能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全国联网的医药储备信息平台,加强动态监测,保障在公共事件发生时医药物资的足量供应。

为保证企业研发生产特需药品的积极性,《规划》还明确“建立应急特需药品研发生产平台”,加强灾情疫情预测,联合军地科研力量,有计划地对应急特需药品、试剂开展提前研究,形成技术储备;加强应急特需药品的需求预测,组织生产企业实施扩能改造,形成生产能力储备,保障在应急状态下能快速生产出所需药品,提高应急体系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与之相应的是,《规划》还要求“健全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具体措施有: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制定完善分级应急预案,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在重大疫情灾情发生时,统一指挥和综合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加强中央地方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军队地方之间联动,确保应急研发、审批、生产、收储、调运和接收等环节运转高效,信息传递及时通畅,物资调配合理,完成应急特需药品供应保障任务。

对比原来由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制定的《医药行业“十五”规划》、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十五”和“十一五”的规划意见中并没有提及医药储备,“十二五”规划却在两大主要任务中详细表述,无疑是一大亮点,足见国家对医药储备之重视。 

连串事件引发重视  

业内人士表示,政府原来虽然对医药储备有相关规定,但是本次将医药储备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相信与这些年一些疫情爆发以及市场炒作导致药品(尤其是中药材)价格飙升差点失控有很大关系。

犹记得“非典”暴发的那一个春天,板蓝根药材每公斤从最初的3元迅速涨到15元。政府及时通过行政之手控制价格,一些非法售卖板蓝根的企业也受到处罚。当时,已有不少专家建议国家须重视中药材储备。

医药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放开之后,因为缺乏行政的约束,“非典”过后,中药材涨价风波从未停歇过,背后其实有着大量游资在操控。

从事中药材收购20多年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继板蓝根之后,生地也被游资爆炒过,大约从2006年上半年起,在生地的3年生长期内,一批药商对生地从种子到所有货品实行全程控制,硬是把价格从每公斤12元拉升到60多元,涨了5倍多。

据中国中药协会统计,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的品种涨价,平均涨幅为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2011年伊始,中药材展开自2009年以来的第四轮大幅上涨,不到半年,涨价的药材品种接近400个,约占总量的70%。

从板蓝根埋下的火线,到三七、太子参、党参等中药材近年的轮番涨价,每一种药材都已沦为游资“轮流坐庄”的工具。一些中药生产企业为求自保,也不得不冒着“囤货奇居”的骂名备货,以保证自家生产所需。正因为这些企业也加入了囤货队伍,才引起了政府部门重视,但是一刀切的禁止囤货办法也引起业内探讨,“国家应统一建立和维护中药材储备机制”等呼声此起彼伏。

那边厢,西药制剂也难独善其身,价格不断上涨不说,一些廉价药由于无利可图,医生不愿意开,厂家也不愿意亏本生产,以致在偌大个中国市场,一些急救用药走到了濒临消失的边缘,救命廉价药鱼精蛋白事件的发生,充分曝光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相信鱼精蛋白等事件是促成国家重视医药储备的主要原因之一。”业内人士普遍这样认为。

业内人士感慨说,国家终于下决心解决医药储备问题,令人欣慰,但愿困扰医药储备的一些难题从此迎刃而解。 

观察

财政保障的制度善意

在既往的医药储备中,主要问题无非是选什么、怎么储备,深究背后,所有难题往往集中在一个“钱”字。

首先是品种筛选和生产,《规划》反复提到“急救特需药品”等字眼。这些产品虽然必不可少,但因市场容量有限,往往无法确保有足够的销售量带给企业合理的利润,因此,如果没有政策引导,光靠企业恐难维持。毕竟,纳入国家医药战略储备范畴的品种,带有一定的公益性,显然不能依赖市场行为来保证运作,必须在财政上予以相应体现。

第二是医药储备产品的研发,同样也需要资金的支持。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新技术,国家已有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关部门在《规划》下发后,将进一步完善医药储备品种研发的保障措施。

第三,鱼精蛋白事件充分说明了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保障的重要。《规划》中要求企业扩能改造、形成生产能力储备,这也同样需要财政保障。因为这样的生产线不能闲置,需要不断维护甚至根据市场变化进行适时更新,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产”。要满足以上条件,恐怕要像基本药物定点生产那样,由国家指定厂家来担起重任,划拨专项资金确保正常运转。

第四,医药物品储备对于仓库的要求也颇高。在“非典”期间,由于一些中药材体积大,占地多,而且对温湿条件也有特定要求,储备成本不菲。在如今租金昂贵的现实下,如何利用原有仓库资源恐怕也需要政府统筹。

第五,有鉴于游资原来把中药材当作标的轮番炒作,政府必须对逐利资金防微杜渐,及时建立一整套市场监控机制及违规处罚办法,让游资不敢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