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创新须与过去更多地决裂

发布日期:2012-02-15  |  浏览次数:50527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不是来自于企业的资源和物质资本而是来自于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获取优势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因素。

要创新必须改变思路,要改变思路则须要更多的创新,须要与过去更多地决裂。且不说企业内部的资源、禀赋和物质资本,从企业都推崇的后发优势来说,就更需要创新。后发优势从根源上说是从创新中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从技术层面看,创新使现有的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组织结构朝着变革的方向转变,使之适应创新结果,并成为下一个创新结构的基础。创新强化了社会群体的意识,并推动周边企业和人力资源,为改变自己的比较劣势而努力进行自我提高。

从体制、机制及人文精神层面上去看,服从、控制、统一一度成为主流的价值观,而这些却严重限制了创新的进程,我们应该珍视人的价值,提倡多元和独特,自由成长,这才是创新的源泉。在新科技时代,任何社会如果试图排斥自主企业的自主管理作风,这个社会便将痛苦地消亡,任何一个试图将责任和决策依赖于高层的体制也将消亡。我们要清晰创新的目的和结果,单纯为创新的行为和结果没有意义。市场不断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了创造新颖及接触不同事物的机会。因此,系统的创新存在于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找变化,存在于对这些变化可提供的经济或社会创新的机遇进行系统的分析。

 如果我们不了解市场,不对市场、不对机会做出分析的话,就不会产生创新。从市场化程度上看,用非市场化的手段垄断市场,反而会进一步弱化市场,真正释放全部潜力的关键是小的、灵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因素,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纵观历史,成功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共有特点就是私营业主阶层的发展,这些企业可以与国有企业共存甚至竞争,经历了长久繁荣,极具有弹性和活力。如今,从总体经济上看,民营企业正在高速增长,政府面临的挑战是接受这些企业的新角色,在大范围内鼓励创新,为创新提供条件。当有关方面愿意放心大胆地去想和做的时候,创新精神就能够开花结果。

从创新的方法和路径上看,大公司的领导者错误地认为研发是可以定量的,能够被工业化并通过度量体系标准化和自动化进行推动;而在创新中,个人责任、透明度和科学家的热情的丧失导致创新陷入困境;当全球都在对创新需求如饥似渴之时,我们却花太长的时间和太多的资金,用在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上;再加上要素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缺失,导致矿产、房地产、股市过度地吸纳了资金,挤压并扭曲了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这些问题都是导致目前企业创新裹足不前的主因。

创新是自由民主的情况下个人智慧的发挥。不是企业大就能够创新,因为大企业无论是项目还是注意力都容易出现飘移。真正的创新秩序应该是,大企业做推广,小企业做研发。因为研发是个体的行为,不是一个系统的、量化的,可以工业化的行为;而大企业有品牌、资金以及资源的整合能力。

比如辉瑞在很多治疗领域卖的产品并不是自己研制的。如果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结构,我们的研发才能真正地实现产品的创新。

而目前中国和国外的情况正好相反。我想,像我们国家的航天工业那样,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创新,这样的项目毕竟是少的。无论是商品也好,需求也好,都是千变万化的,是海量的。只有实现产品不断创新的时候,我们才能走得更远一些。

朱文臣系辅仁集团董事长,本文根据其在“2011中国医药产业意见领袖年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