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资药企竞速吸金 角力优质资源

发布日期:2012-05-04  |  浏览次数:76301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外资的评估理念不仅是公司有多少硬件资产,公司的无形资产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目前中国的并购着眼于被并购方的资产、销售额、渠道等,对无形资产的估值不高。国内企业普遍缺乏评估经验

    4月10日晚间,上海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其H股发行已获证监会批复。在外资巨头加速进入国内市场之际,复星医药此举意在为并购更多境内外优质资源筹备银两。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大企业攻城掠地,中小企业奋力挺进,外资来势汹汹,并购进入竞速比拼阶段。

    多方角力

    据证券时报网络数据部统计,2010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发布有关收购的公告64次。这一数字在2011年上升至84次,同比增长达八成,呈现井喷局面。2012年伊始,这一势头愈演愈烈。年初至今,已有21次收购公告,占去年收购公告总数的38%。

    自去年流通“十二五”规划发布以来,医药行业对“至2015年,将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的目标相当敏感,纷纷进行内延外扩。

    国内几大医药巨头领衔了这场并购大戏,国药、上药、华润、九州通等征战全国。流通领域的并购尤为活跃,工业领域的并购风生水起。

    中小企业亦不甘落后。据统计,2010年至今,医药类的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共发布了79次收购兼并的公告,占所有医药上市公司收购公告数的一半。

    “政策与资本是并购浪潮的两大主力。”曼哈顿资本投资公司(杭州)总裁王进指出:“去年至今发布的多个行业‘十二五’规划,均倡导行业整合,提升集中度。内外资企业对扩大市场份额和优化销售渠道的迫切需要,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的并购。而医药上市公司手里资金充足,也较容易完成对外收购。”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新药研发日益艰难,药品专利相继到期,不断扩容的中国医药市场已成为外资企业的必争之地。

    德勒曾有报告指出,医药企业每年都吸引最高额的累计入境投资,且并购意向持续增强。2005年,平均交易额为3860万美元,2011年上半年上升至1.136亿美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境内并购的平均交易额较低,2005年为1400万美元,2011年上半年仅为8500万美元。这表明,外资拥有更大的经济影响力和扩张野心,能够在较分散的中国本地企业中进行真正的大手笔并购。

    各行其道

    2010年,赛诺菲斥巨资将美华太阳石集团纳入麾下。这笔入选当年十大并购案例的买卖,引起了业内震动。赛诺菲借此进入OTC第二大细分类别感冒药领域,同时掌握了国内三四线成熟的销售渠道。

    是年,数起类似并购案浮出水面。瑞士奈科明以14.3亿元收购全球最大的人尿蛋白质生物制药企业广东天普生化医药;拜耳斥10亿元买下“白加黑”,抢入中国OTC市场;英国葛兰素史克以7000万美元收购南京美瑞医药100%股权。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