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新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经历了征求意见和最终修订阶段后,昨日上午由卫生部发布。抗菌药物将分为非限制级、限制级、特殊使用三级管理制度,并加大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干预力度,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办法》将从8月1日起施行。
《办法》共6章59条,提出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全流程工作机制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同时明确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这标志着我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迈入法制化阶段。”昨日,全国政协委员、吉大一院博士生导师迟宝荣教授表示。昨日记者获悉,我省去年决定,自2011年至2013年,在全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制定《吉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从《方案》可以看出,我省一些措施已走在卫生部《办法》的前面。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办法》第七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我省《方案》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我省将对临床治理不合理用药的院长亮黄牌,进行问责。
严控抗菌药物品种数量
《办法》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
我省《方案》规定,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一般分别控制在50种、35种以内。此外特别明确,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采购。
医生有“证”才能开抗菌药物
《办法》第二十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权。
我省《方案》规定,医疗机构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办法》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我省《方案》规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同时明确,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我省还要求,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点评结果作为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使用抗生素七个误区
误区1:
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
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
误区3:
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
误区4:
使用抗生素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用药因素,可能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5:
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误区6:
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7:
一旦有效就停药 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滥用抗生素三个危害
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
损害人体器官: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导致二重感染:正常情况下,人体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感染。
■《办法》要点
高价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办法》第六条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划分标准如下。
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包括四种: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办法》规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这意味一些价格昂贵的抗生素将不能列入门诊处方。
根据《办法》,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内部公示和报告制度。
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昨日在卫生部例行发布会上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督导检查结果显示,受查医院门诊患者的抗菌药物处方率从2006年的27.8%下降至2011年的1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80.5%下降至58%。
抗菌药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体系
《办法》规定,医疗机构违规使用抗菌药,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三万元以下罚款。违规情形包括,非药学部门从事抗菌药物购销、调剂活动的;将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情况与个人或者科室经济利益挂钩的;在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不合格的,视情况对医疗机构作出降级、降等、评价不合格处理。
医生违规使用抗生素将被取消6个月到一年的处方权,情节严重者将被吊销执业许可证。违规情形包括,无故超权限开具抗菌药;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延伸阅读
八成病人不需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肖永红教授2007年与同事做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除出口约3万吨外,在国内使用18万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左右,是美国人的10倍。在所有药品消费量前十位中,头孢拉定、头孢曲松等占去半壁江山。
最常见的被滥用抗生素是用于输液的青霉素。卫生部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3.3瓶的水平。
据卫生部调查,在中国住院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两倍。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外科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达到95%,但其实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还不到20%。
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专家透露,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
病毒感染的感冒不需要抗生素
不少人患了感冒,就大量服用抗生素,以图尽快消除炎症。
实际上,导致感冒的原因有两个: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而且绝大部分是病毒感染,因此服用抗生素是无效的,还有可能造成细菌耐药或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怎样区分细菌性感冒与病毒性感冒?病毒性感冒一般发热可有可无,体温可高可低,流清鼻涕,打喷嚏,咳嗽,精神尚好,食欲减退,有时可伴有呕吐和腹泻等症状。细菌性感冒主要症状为发烧,尤其是持续高烧不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