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ST吉药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由于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3年亏损,已于5月4日接到深圳证券交易所通知,自5月7日起暂停上市。
*ST吉药此次被暂停上市,正值A股市场火热推动退市制度之际,其是否将成为退市新政下第一批中枪倒下的医药企业,引起业内诸多关注。*ST金泰等其他9家被贴上ST标签的医药上市公司,同样被认为将面临退市压力。
但业内人士并不认为这些医药公司将走向退市,退市制度对于医药企业而言,更多的意义在于形成倒逼机制,迫使企业经营者正视业绩增长及运营规范。压力之下,ST医药公司将更加真实地推动重组,屡屡上演变脸戏码的创业板医药上市公司将更努力地比拼业绩。
ST公司自危
这个“五一”假期注定被投资者铭记。4月29日,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对外公布。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指出,更加完善的退市制度的建立,将促进市场优胜劣汰,鼓励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蓝筹股价值将逐步凸显。
而仅仅几天之后,*ST吉药就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由于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3年亏损,自5月7日起被深圳证券交易所暂停上市。据记者了解,这是有史以来第三家被暂停上市的医药上市公司。在这个时间点被宣告暂停上市,无疑加大了市场对吉林制药将成为退市新政下第一批退市医药上市公司的想象空间。
但不少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吉林制药被退市的可能性并不大。“像吉林制药这些企业,会不会退市很大程度上得看政府的态度。目前有些医药企业所在地的银行,已经给予他们减免借款,当地政府也给予相关政府补助,以帮助企业形成盈利的业绩报表,所以认为这些药企将退市还言之尚早。”北京一位资深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
吉林制药的前车之鉴显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ST金泰、*ST鑫富、*ST四环、*ST天目、*ST国药、ST金花、ST长信等其他9家ST公司人人自危。而据了解,*ST金泰不但连续3年净资产为负值,且连续4年年营收都低于1000万元,两个指标都触及退市条件,如果短期内重组及经营状况没有大的改观,其退市可能性似乎更大。
“新退市制度的推出不会将ST公司全盘否决,严格的退市制度将促使面临退市风险的医药上市公司更积极、更真实地推动重组。”日信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陈国栋指出:“原来资本市场有炒ST股的兴趣,推行退市制度之后,投资者对ST股会更谨慎,医药板块也将逐步迎来价值投资时代。”
变脸新股压力陡增
证监会在推行退市制度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对新股上市的审核力度。多管齐下或令新股上市后业绩屡屡变脸之事有所减少。预计未来资本市场对医药股的估值也将趋于理性。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登陆创业板。截至目前,创业板中的医药上市公司已经达到37家,其数量已超过A股市场医药上市公司总量的20%。
在医药上市公司队伍蓬勃壮大之际,医药新股业绩频频变脸也为不少投资者诟病,而业绩变脸的医药企业主要为创业板上市公司。
记者查看了创业板37家医药上市公司近年来的业绩发现,上市后发生业绩变脸的企业多为化学原料药以及普药企业。一些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速显著放缓,而福安药业、康芝药业、佐力药业、仟源制药等企业的营收和利润更出现负增长。
“创业板医药公司屡屡发生业绩变脸,一方面是由于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体量小,往往只有一两个拳头产品,其业绩不稳定性较大,如果拳头产品销售受阻,业绩无疑将变脸。”上述资深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当然,也有一些企业为了上市,在上市前将业绩做漂亮,上市后就原形毕露。但从目前来看,创业板中业绩变脸的企业多为原料药生产企业,其业绩下滑主要还是受政策影响,特别是去年的限抗政策。”
而退市制度利剑高悬,无疑将对医药上市公司形成一定的倒逼作用,那些业绩变脸的医药上市公司也将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这种倒逼机制将迫使医药企业致力于主业的发展,力拼业绩,并规范管理,以免触碰‘退市红线’。”陈国栋指出。
退市制度最终能对医药企业形成多大的倒逼力量,还得看政策后续的落实情况,毕竟在当下,一家上市公司想要拿出一份较好看的业绩报表,可以有多种途径。但毫无疑问,证监部门出台这些政策,意在推动企业实打实地着眼自身发展,而非花枪虚晃,这种踏实也正是医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迫切需要的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