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立医院试点破解“以药养医”

发布日期:2012-05-19  |  浏览次数:66081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不久前,尤小姐因摔伤到北京一家公立医院看骨科。她拿着医生处方去划价,需缴费用799元,其中挂号费仅4.5元,拍X光片100多元,其余600多元全是药费。医生开出的药,大部分是昂贵的进口止疼药。

尤小姐所遭遇的“摔个跟头值八百”的问题,正是昨天正式启动的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需要面对的。北京将试点让医院的利益与药费脱钩,并建立医事服务费,在减轻病人负担的同时,杜绝过度用药。

北京五家公立医院先试点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在昨天举行的发布会上说,为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北京将选取试点医院,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和药品加成,对试点医院收入来源进行结构性调整,建立医事服务费,即按照医师职级确定患者在门诊的诊疗费。

医事服务费按医师职级确定,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医保定额支付每人次40元,医保患者每人次个人支付标准为:普通门诊2元,副主任医师20元,主任医师40元,知名专家门诊60元。

她表示,取消三项收费中的药品加成费用,药品将实行进价销售,这样就切断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关系,杜绝过去医生不开药就没法多挣钱的状况。另外,她指出,北京“看病难”是“看专家难”,由于医事服务费从2元到60元不等,这样将有效分流患者,让专家能发挥更大优势,为真正需要的患者诊疗。

此次北京试点的公立医院,包括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和儿童医院。这些医院将分别在医药分开、法人治理运行机制、医保总额预付等不同方面试点,为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公立医院占有国内80%以上的医疗资源,公立医院改革被认为是医改的“深水区”。由于北京医疗资源集中,患者数量庞大,北京公立医院改革更是医改的难点。

一些医院药品费用占医疗费一半

远高于发达国家的10%到20%

“我国公立医院的建设、发展及医务人员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靠药品加成解决,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有的。”卫生部部长陈竺说,“以药补医”机制还逐步滋生出“以药腐医”机制,损害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形象。

一位“医药代表”讲述了他的“攻关路径”:在医院药事委员会开会前,先“搞定”药剂科,然后找医生填单,再拜访几位药事委员会成员,“打通关系当然靠礼品和红包”。

“以药补医”已经成为“看病贵”的重要成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说,医院和医生收入与药品收入挂钩,直接刺激医院卖贵药、用贵药,催生大处方现象。一些医院药品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重达到50%,远高于发达国家的10%—20%;另一方面,“以药补医”易导致药物不合理使用,影响医疗质量,恶化了医患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9个省(区、市)600多家县级医院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将在今年实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全覆盖,其核心就是全面取消所有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

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减少的收入拿什么来补?陈竺说,主要通过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并将医保资金作为公立医院主要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