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转型考验风险管控能力

发布日期:2012-06-04  |  浏览次数:56257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十二五”时期,是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医药产品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也是药品安全监管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给安全工作带来了哪些新情况、新问题?对监管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课题、新要求?如何与产业转型相适应提高风险管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在监管实践中必须深入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台州市作为医药大市,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无菌医疗器械自动化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化学原料药出口占全省1/3,占全国1/10强。台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探索和把握医药产业转型的特点和规律,以监管效能最大化、安全风险最小化为目标,建立并完善了“四环工作法”,做到了风险管控机制改版升级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携手前行”,有力地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安全发展、科学发展。

紧贴企业运行环节,抓好风险排查。一是排查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体检式检查,重点抓住投料、出厂两个环节,检查其规范性,确定是否存在质量安全风险。二是排查质量问题处置体系。从企业处理产品质量问题、客户质量投诉是否规范切入,排查企业存在的质量问题、客户投诉。三是排查上市药品再评价体系。分析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督抽验结果和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排查统计抽验不合格和监测报告所涉及的品种。

紧盯安全责任环节,抓好风险评估。一是实施驻厂监督定期评估。对6家注射剂生产企业实行驻厂监督,推行定人员、定时限、定职责、定重点和开展风险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四定一评估”工作机制,定期对企业的机构与人员、物料采购与使用、生产过程控制与成品质量审核及放行实行全程监管,并形成质量管理风险分析评估报告。通过风险评估,系统分析产品基础研究、变更研究、无菌保证、生产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督促企业补充完善,对发现的缺陷和需改正完善的内容每年进行跟踪。二是开展企业产品质量自我评估。督促企业每年对产品使用的原辅料质量、生产环境控制、成品质量指标等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明确下一年度产品质量改进意见,提升企业质量控制意识。三是开展企业检验能力评估。每年监督抽样200余批,并综合分析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抽样不合格信息,将省、市所监督抽验结果与企业同批号、同项目检验结果进行比对,评估企业检验能力。

突出监管重点环节,抓好风险控制。一是突出重点企业。将注射剂、基本药物和低信用等级企业列为重点管控企业,实施系统监督检查和上市药品监督抽样全覆盖。对重点企业的质管人员和检验人员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测试,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要求企业提交产品年度质量报告并由监管部门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质量管控意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应急模拟演练,提高其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突出重点品种。每年明确重点品种,组织GMP专家检查组进行系统检查,同时实施重点监督抽样和风险分析评估,并进行跟踪检验,验证产品质量。三是突出重点环节。抓住原辅料、质量受权和关键工序等重点环节,实施原辅料合法性筛查,对可疑的实施监督抽样,对质量受权人、关键工序操作员进行技能培训考核,对关键岗位人员组织开展交流考察,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针对出现问题环节,抓好风险处置。根据不同情况实施分类处理。一是违法企业从重处理。对严重违反药品GMP及市场监督抽样不合格产品的,依法予以从重处罚。二是一般违规企业跟踪整改。存在一般缺陷的企业,实行跟踪监督检查,监督企业整改到位。三是对规范生产的企业,帮助其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同时在药品注册许可、委托生产、变更备案等方面享有“绿色通道”。

“四环工作法”环环相扣,循环往复,既完善了风险管控机制,又深化了产业转型内涵,还为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创新监管工作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创造了新经验。

(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