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纠纷:未雨绸缪,从容应对

发布日期:2012-06-06  |  浏览次数:63559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医疗纠纷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笔者在基层从医十几年,接待、处理的医疗纠纷大大小小几十件,感受颇深。只要医院开门营业,纠纷总难以避免,现将体会整理出来,供同行参考。

社区医疗纠纷特点凸显

社区医疗纠纷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一样,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社会因素、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医德医风的问题。虽然社区的医疗纠纷日趋复杂化,但是其特点也比较明显:①急诊引发的纠纷较多。由于社区的医疗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确实不高,急诊救治能力不强,由此导致的纠纷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②计划生育手术的纠纷不少。社区承担六位一体的工作任务,计划生育是社区的工作之一,尤其是上环、取环、人流等计划生育手术引发的纠纷也为数不少;③上门诊疗纠纷突出。社区的诊疗模式不仅仅是在社区医院坐堂行医,还要开展社区巡诊、家庭病床等上门诊疗工作,由此导致的纠纷时有发生;④新农合引发的纠纷异军突起。由于报销比例、报销范围、自付比例过高等等问题引发纠纷。

未雨绸缪,预防社区医疗纠纷发生

为了减少社区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社区医疗机构要有各种未雨绸缪,做好有关工作,减少纠纷、事故的发生。

首先分析原因,重点避免。一般的说来社区医疗纠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疾病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误诊误治;②社区医疗条件有限:辅助检查条件不足,医务人员业务能力不高;另外社区医务人员不足,超负荷工作,极易发生差错;③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不高,沟通技巧不足,导致纠纷发生。

其次是针对高发因素做好相应的培训指导,力争降低纠纷的发生概率。主要办法是抓业务学习、促医疗质量提升。发挥全科医生的社区优势,利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是缓和医患关系的办法之一。

第三要建立医疗纠纷、事故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可从容应对,避免把小的纠纷演变成大的矛盾。

应对有序,多途径解决社区医疗纠纷

目前医疗纠纷、事故处理的办法有医患协商、行政调解、司法诉讼等途径。

1.完善医患沟通机制: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为了加强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相互了解,成立由当地政府领导、司法部门、社区负责人、社区内有影响力人士、社区医院领导等组成的“医患关系和谐促进会”。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信任危机,不同的群体之间缺乏信赖,医生和患者对立甚至对抗的情况以及医院暴力事件,大部分是由于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医生群体不信任而产生的过激行为。通过成立“医患关系和谐促进会”可以有效缓解医疗纠纷。

2.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目前各地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慈溪市也建立了有司法局主导的医疗调解委员会,各社区也分别建立了社区的医调小组。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在协商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医调会及时介入,可以有效缓解医患双方的直接对立,促使纠纷的规范解决。

3.健全医疗纠纷、事故的保险赔付机制:由医疗机构购买医疗责任险,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事故,在一定权限内,医疗机构可以与患者协商解决,超过规定的要保险理赔部门和医疗事故调解委员会的介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实施赔偿,可以有效避免患者漫天要价、医院付钱买平安现象。

4.发挥全科医生人缘优势:全科医生为社区居民服务,在日常的工作中与社区居民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如社区发生医疗纠纷,可以借用全科医生的力量,引导患者规范处理纠纷。我国是个人情社会,有时候与患者有良好关系的全科医生出面协调,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