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专用药稀缺 谁能开个“方子”

发布日期:2012-06-07  |  浏览次数:55588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眼下,一份特别为全国儿童量身定制的特殊礼物,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由卫生部医政司主办的《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正在面向全国征求意见。

之所以出台这一文献,是因为我国严峻的儿童用药形势。据统计,我国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这一窘境的直接后果是,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高达24.4%,而成年人只有6.9%。

与全国形式雷同,山西省的儿童用药形势也令人堪忧。在3000多种常用药物剂型中,只有60多种是儿童专用药。而在日常用药过程中,“成人用药,儿童酌减”等含糊其词的说法,往往让家长和儿科医生都不知所措。

家长

给孩子喂药不知所措

近段时间以来,气温反复,因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弱于成人,患伤风感冒、发烧、腹泻等疾病的儿童也多起来。太原市民贾女士的女儿三岁半,今年刚上幼儿园。从3月份到现在,孩子病了三次,每次感冒的症状都包括发烧、咳嗽、流鼻涕等。

最近一次生病是5月7日,孩子吃了一些小包装的儿童用药后不太见效,医生便另开了几种成人用药。孩子鼻塞得厉害,医生开了一剂“鼻通滴鼻剂”,“功能主治”里写着“清风热、通鼻窍。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鼻塞流涕,头痛流泪”,倒是对症。根据用法用量,“外用滴鼻,一次2?3滴,一日3?4次。”这也好理解。但一看注意事项,贾女士有点不知所措,“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医生没有给出特别指导啊,怎么办呢,贾女士最后自我判断了一下,认为用法用量通常指的是成人的用量,既然大人一次2?3滴,她就给孩子一次1?2滴。

不好判断的还不止于此。医生开出的“参贝止咳颗粒”是专门用来给孩子止咳的。一个独立包装里面装了10克颗粒剂的药。她注意到,说明书上写着:“1?3岁一次2.5克;4?6岁一次3.3克;7?12岁一次5克;成人一次10克;一日3次;饭后服。”

自己的孩子3岁半,应该按哪个剂量喝?为此,她专门给医生打了电话,医生叮嘱,“一天总共喝上一袋就行,分两次三次都行。”她决定按三次喝,也就是说,要把10克的药每次分成3个3.3克,可这个量怎么把握呢?没有精准的称量设备,她只能估摸。

最让她郁闷的是消炎药。医生开具的是一种胶囊剂的阿莫西林,说明书上明确写着,“口服,成人一次0.5克(1粒);小儿一日剂量按体重20?40毫克/公斤,每8小时一次;3个月以下婴儿一日剂量按体重30毫克/公斤,每12小时一次。”看完这个说明书,贾女士彻底晕了。孩子现在的体重是16公斤,也就是说需要320?640毫克。1粒药相当于500毫克。也就是说,孩子一天大约可以吃1粒。如果照着这个剂量来,那得先将胶囊皮拆开,将里面的粉末倒出来,再均匀地分成三等份,每隔8小时服用其中的一等份。

事实上,因为给孩子服药感到郁闷的远远不止贾女士一人。在中国大地上,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拿着成人用药,来换算孩子的每一次服用剂量。

医院

为儿童用药多凭经验

深感困惑的除了家长,还有天天与患儿打交道的医务人员。 

5月5日,省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3571.21万人,其中0?14岁的儿童为610.60万。

但在日常使用的3500多种药物制剂品种中,专供儿童使用的却仅有60多种,不足2%。而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化学药部分明确标明儿童具体用量的只有5个品种,而中成药部分仅有一个小儿专用品种。与这个比例不相对称的另一个数据是,通常情况下,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数的20%左右。

记者在省城多家大型药房走访时看到,大多数药店的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混合摆放在一起,只有个别药店设有小型的小儿用药专柜,药架上的儿童专用药主要针对的是儿童感冒、发烧、积食、上火等常见病情,生产厂家也仅限于几家。

省城仁和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采购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总共有4000余种药品,其中儿童专用药仅50多种,占所有药品比例的1%多一点。

省儿童医院一位医生称,目前,儿童专用药物面临严重的品种、剂型缺乏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成人病开始在儿科出现,例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儿童专用药,品种和剂型明显缺乏,即使一些药有儿童专用药,但是在剂量方面却并不是很合理,没有专门的小包装,口感也不是很好,因此使得医生“也只能靠用药经验来开药”。比如,很多中成药中没有儿童剂量的说明,一些儿童药物中则只说明两岁以上儿童服药的注意事项,而对于两岁以下儿童,往往没有任何说明,或者只是一句简单的“酌情用药”或者“请遵医嘱”一笔带过,对于不良反应也没有具体说明。

记者走访了多个从事儿科诊治的医生,他们均表示,面对儿童用药成人化的现状,他们在开药时,往往采取将成人用药“酌量减半”的方法,或依靠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减量。

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了药物资源的浪费。比如有些药,儿童使用只需要1/4或更少,剩余的大部分要扔掉。

比药物资源浪费更严重的,是儿童用药不精准带来的不良反应事件。据统计,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高达24.4%,而成年人只有6.9%。

 

探因

障碍重重药商大多不愿涉足

理论上讲,我国儿童数量大,儿童专用药的市场空间也大,但为何儿童专用药却如此稀缺?

省内一位药企负责人称,首先,儿童药的研发成本较高。据核算,同一种类型的药物,儿童药所需的研发资金几乎是成人药的两倍。而且,儿童药即使研发成功,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明确儿童用法用量、改善口感等。每种儿童药品上市前,都要经过1?4期临床试验,一个新药研发到上市差不多要3年时间。

而且,对于临床试验还有专门规定,即儿童用药临床试验,必须获得儿童受试者法定监护人签署的知情同意书等。但现在的小孩子,一家一个,有哪位家长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来当“小白鼠”。即使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做临床试验,但毕竟儿童临床试验风险较高,医生也迫于压力,不愿意过多涉足这一领域。 

此外,还有一个儿童用药失宠于市场的重要原因,就是受限于政策瓶颈。《处方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其他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

也就是说,一种药品,按照剂型被分为口服和注射两类,而口服和注射药分别只能购进两种厂家的药。”这一政策对于儿童专用药的审查、批准、生产、销售等环节来说,无疑是个紧箍咒。

相关人士建议,政府应该建立鼓励儿童用药研发、生产的配套政策,比如设立儿童用药研究基金,为儿童药研究开发提供技术指导,设立市场独占期或延长期,对儿童药生产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产业扶持政策。

破局

国家处方集儿童版正在编制

儿童专用药的供不应求是社会亟待克服的一根软肋,直接关乎到患病儿童的康复和健康成长。而在药品市场上,儿童专用药的推广和普及不仅要靠政策的扶植,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呼吁和支持。

好在,这一困局有目共睹。国家也开始着手破解这一困局。2011年3月,针对我国没有一部覆盖儿科各疾病系统的权威用药指导书籍的现状,卫生部医政司委托《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办公室,组织全国150余名儿科著名医药学专家开始编写该处方集的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儿童版。

据了解,《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征求意见稿参照国际惯例,将儿童年龄界定为0?18岁,其中涉及的药品信息主要以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征求意见稿将新生儿疾病独立设置一章,并在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中增加了遗传代谢病内容、在风湿免疫疾病用药中增加了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内容,以适应儿科临床需要。到目前为止,征求意见稿共涉及234种儿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案,收录药品822种。

而今年年初,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颁布,增强新药创制能力、在儿童用药等领域加快推进创新药物开发和产业化成为“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

省食药监局相关人士称,为了保证儿童用药安全,近年来,药监部门严格儿童药物的审评审批,开展儿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启动针对药品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的修改等工作。目前,国家食药监局正在加紧开展对儿童药物注册申请加快审评,为儿童药物设立药品市场独占期等政策的研究。同时,积极配合药品定价和招标采购等部门研究制定相应扶持政策,鼓励药企研发生产适合儿童使用的药物,确保儿童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