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红烧肉
老板接到一桩业务,有一批货要搬到码头上去,必须在半天内完成。任务相当重,手下就那么十几个伙计。
这天一早,老板亲自下厨做饭。开饭时,老板给伙计一一盛好,还亲手捧到他们每个人手里。伙计王接过饭碗,拿起筷子,正要往嘴里扒,一股诱人的红烧肉浓香扑鼻而来。他急忙用筷子扒开一个小洞,三块油光发亮的红烧肉焐在米饭当中。他立即扭过身,一声不响地蹲在屋角,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顿饭,他吃得特别香,还边吃边想:老板看得起我,今天要多出点力。于是他一趟又一趟,把货装得满满的,来回飞奔着……
整个下午,其他伙计也都像他一样卖力,个个挑得汗流浃背,不到半天,货就全搬完了。中午,伙计王偷偷地问伙计张:“你今天咋这么卖力?”张反问王:“你不也干得起劲嘛?”王说:“不瞒你,早上老板在我碗里塞了三块红烧肉啊!我总要对得住他对我的关照嘛!”伙计张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说:“我的碗底也有红烧肉哩!”两人又问了别的伙计,原来老板在大家碗里都放了肉。众伙计恍然大悟,难怪吃早饭时,大家都不声不响、闷头吃得那么香。
老板为什么要悄悄地把红烧肉埋在每个人碗底,而不是端在桌子上大家共分享?同样这几块红烧肉,同样几张嘴吃,却吃出了不同的效果,管理者的精明,你学会了吗?
走出两大激励误区
同样的情况下,大多数老板会这样做:一手捧着红烧肉,一边告诉员工:“今天有个紧急任务要在半天内完成,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红烧肉,大家吃完以后赶紧开工”!这样做的效果是,即使每个人都吃得满嘴流油,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老板是用红烧肉来换取额外劳动力,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根本不会在干活中多出一份力。
联系到药店的管理中来。很多药店的管理者并不善长使用激励的手段,当然,这与管理者的用心程度有关,更与公司的文化有关。如果老总认为员工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公司负责支付劳动报酬就OK了,那么公司从上到下就不会形成激励的文化氛围,员工在得不到他人赏识的工作环境下,是不可能长期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的。
而就目前药店的管理现状来看,药店在做员工激励方面有两个误区:一是没意识,二是有意识没方法。
没意识就要培养意识。通常情况下,药店更愿意花费人力物力去做促销活动,借以培养出一批忠诚的会员,却不太愿意给那些为自己打工的员工适时的、适当的激励。在保险行业,每月制定激励政策是管理的一项重头戏,这也就是为什么保险从业人员在“零底薪”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高度从业激情的原因。所以,药店经营者有必要加强员工激励的建设,这也有助于形成公司良性发展的文化氛围。
对于“有意识没方法”的管理人员来说,“怎样让大家吃红烧肉吃得更有劲头”是个很有挑战的难题——不同的人激励方法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激励方法也不同。墨守陈规是大忌!要学会“因人、因时、因事激励”。有这么一个案例:某药店老总认识到激励的强大作用后,马上回公司制定了一项提升集体凝聚力的活动——每月组织一次生日庆祝会,公司领导和寿星们一起聚餐喝酒,员工们对完成业绩目标进行表决心,然后获得老板亲自赠送的生日礼物和拥抱合影。第一次效果很好,员工反响强烈;持续搞了3次以后,员工就不太愿意参加了,可是不参加又会受到处罚,于是生日聚会就演变成“鸡肋”了。所以,员工激励是需要花心思的,一成不变的激励到最后就演变成公司的福利了,最后组织者也骑虎难下了,继续做下去吧,大家牢骚满腹;不做吧,员工又有想法。所以激励一定要“因人、因时、因事激励”,成为员工都愿意参与并乐在其中的事情。
员工激励须用心
临近年底,各个药店又开始制定明年的工作计划了,在制定计划指标的同时,如何通过激励的方式把数字指标落实下去,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这也是很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然而有的公司制定出来的激励政策虽然很具有诱惑性,但是,指标脱离实际太远,让大家踮起脚尖、努力去做,看起来都还是遥不可及,结果激励反而成了挫伤员工士气的利器。
红烧肉的故事里,“红烧肉”只是一种象征,这只是告诉管理者,在激励每个个体时,一定要把握每个人在每个时期的不同需求。有老总就说了,现在企业竞争这么激烈,给亏损店发工资都已经是倒贴钱了,哪里会有多余的资金用到员工激励方面?
但让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个故事,故事中的那位老板做法的妙处在于,他让每个员工都感到这份激励只是针对自己。每个人都渴望被激励,都会因为这种激励而产生自豪感、成就感,激励本质就是要给员工这么一种感觉。所以,激励并非一定是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激励更能够给员工一种持久的动力,那就是让员工感受到老板和公司对他的重视、他的努力付出得到了认同和褒奖,这是不需要花费一分钱。而这只需要一点就能做到,那就是企业对每一位员工实实在在的尊重和用心。
说到这里,药店的经营管理者不妨问一下自己:你的“红烧肉”放得够巧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