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牵手诠释“提效姻缘”

发布日期:2012-06-25  |  浏览次数:89949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近年来,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上明显加快了步伐,不管是建生产基地、产品注册还是市场销售,他们纷纷与中国企业联姻,欲尽快分羹中国医改市场。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也有机会拓展国际市场。这样的合作有一个明显的大背景——2011年开始,中国便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仅次于美日,更有望在2015超越日本。

不要裸婚

6月13日,礼来宣布向南通联亚药业有限公司注资2000万美元增加股权,用于建立全新的仿制药生产平台。同时,礼来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资建立的第2家工厂正式投入运营,用于胰岛素和片剂的辅助包装。新厂投产,使礼来成为苏州工业园这片制药企业集聚地上惟一拥有两家工厂的药企。礼来品牌仿制药计划正式浮出水面。

5月底,辉瑞与海正设立合资公司,这是双方1年前签订拟成立合资公司意向的结果。早在2011年中,上药在香港H股上市时就公告了与辉瑞的合作。辉瑞中国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去年4月,辉瑞与上海医药签订谅解备忘录,计划在华共同开拓业务机会。此后双方进一步扩大了在药品分销领域的合作,并共同在华开展辉瑞7价肺炎球菌疫苗“沛儿”的推广。目前为止,对于合作进展辉瑞感到满意。同时辉瑞也相信,合作将实现辉瑞在开发创新药品方面的全球优势与上海医药在中国市场覆盖能力的有机结合。

近两年来,多家上市药企公布了海外项目或合作,其中包括今年2月17日绿叶制药与韩国第一大制药公司东亚制药株式会社在烟台签署合作协议。东亚制药授权绿叶制药在中国独家研发、生产和销售降糖药DPP-IV抑制剂DA-1229。根据协议,东亚制药将DA-1229 的中国独家权利授权给绿叶,绿叶将负责该产品在中国的原料及制剂的自行开发、申报和销售。

此外,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完成FDAⅡ期临床试验;双鹤药业与韩国LG生命科学股份公司签署排他性协议,并将在中国独家许可供应和经销LG生命的2型糖尿病专利口服药;海正出资980万美元认购注射剂开发公司赛金控股有限公司发行的B类优先股700万股等也是很好的例子。

对于跨国联姻,可以通过绿叶与东亚的合作一窥双方心思。绿叶集团董事长刘殿波表示,他们一直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已与山德士等多家跨国制药公司有过成功的合作经验。绿叶看好糖尿病产品前景,加上公司拥有一支成熟的研发团队和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对顺利完成产品的后续研究和上市工作充满信心。而韩国东亚制药会长姜信浩表示,东亚制药选择绿叶制药作为合作对象,是看好绿叶制药扎实的研发实力和发展态势。不仅是绿叶与东亚,礼来扩产与增资联亚,也看好中国巨大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市场。

解禁后的魅惑

当前,摆在全球制药企业面前的共同困境是,曾经拉动制药行业高速增长的以化学小分子药物为主的一批新药将于2009~2013年间专利到期。随着大量受到专利壁垒保护的高价药品专利到期,新药研发陷入困境,高利润将刺激仿制药厂商迅速进入这些刚刚解禁的市场,不仅为仿制药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意味着众多名贵药品的价格将大幅降低。

2011年11月,全球“最赚钱的专利药”Liptor(立普妥)美国专利到期,在高峰时,立普妥曾给辉瑞带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贡献。而最近几年,跨国制药巨头纷纷推出“仿制药战略”抢滩新兴经济体市场。在中国,礼来之前,拜耳、辉瑞、赛诺菲等均选择了与中国药厂合资建立仿制药平台。

幸运的是,立普妥在华专利有效期至2016年。辉瑞中国向《医药经济报》表示,在中国市场像立普妥这样的他汀类药物还有很大潜力。

对于与本土企业的合作,辉瑞表示一直期待加强,辉瑞中国解释道,其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战略侧重点各有不同。比如,与上海医药合作更多侧重于增强在传统医院市场的分销能力;与九州通合作为重点开拓农村市场;与海正合作则注重品牌仿制药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此外,新兴市场如中国药企正利用原料药的优势向上游拓展。这种从原料药供应商到通用名药生产商的华丽转型,不仅是价值链向下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实力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企业产值和利润可能呈现爆炸式增长。

面对千载难逢的时机,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供应商,中国药企不可能满足于现有低端供应商的地位,开始各显神通;另一方面,美国这个全球最大药品的市场启动新医保方案,将刺激价格相对低廉的仿制药的需求,促使企业加大对廉价原料药的采购,甚至将制剂加工业务外包到中国。供需之间的微妙变化,为苦寻突破口的中国药企开启了一扇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

中国制药企业正面临全球仿制药市场大发展和国外药企生产外包、研发外包的历史机遇,早年就启动国际化工作的药企如恒瑞、海正、华海等有望率先受益。

印度药企曾在上世纪90 年代取得巨大成功,但其国内市场规模和增速都远不如中国,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走出国门,“印度模式”的成功是被逼出来的。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当跨国药企蜂拥而至,中国药企也要继续深耕国内市场。仿制药的产业升级,也并不是只有制剂出口一条路。

仿制药企业特别是以仿制见长的中国医药企业还有很大伸展空间,同时要注意,有了大市场不一定就有大发展。在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要像大浪淘沙般寻找出有生命力的品种,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有句万金油式的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下一句:"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昧的时代。"置身当下全球新药市场格局,本土药企如何调整和创新营销策略?合作是重要关键词,与跨国公司"姻缘"不断,考验的正是合作双方的智慧

相关<<<

人才最贵

左手新机遇,右手新挑战。国内企业如何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仿制药发展机遇出重拳发准力?归结到一点,还是人才。

高附加产品配高技术人才

目前,中国药企大致通过两种模式提高利润。一类是以海正、华海药业为代表,选择从价值链最低端原料药到最高端专利药的模式,通过特色原料药供应完成原始积累,逐步向利润更高的制剂代工出口方向升级。

2003年,海正药业抓住了辛伐他汀专利到期前的机会,在全球率先仿制成功,公司销售收入当年增加100%以上,利润更是飙升200%以上。4年后,另一家特色原料药公司华海药业申报的抗艾滋病药物奈韦拉平片新药申请获FDA批准,成为全国首家制剂药通过FDA认证的企业。他们的成功证明,以原料药起家的中国药企有实力在世界专利药品到期的高峰参与竞争并获利。

另一类是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自主研发与国内市场首仿相结合的模式。2009年6月,恒瑞向FDA申报新药磷酸瑞格列汀临床Ⅰ期,希望用3~5年时间完成临床试验。这种新药是在默沙东专利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而来,恒瑞医药进行仿制和提升,规避了专利的限制。与此同时,恒瑞还是赛诺菲-安万特研发的多西他赛的国内首家仿制者,其仿制的多西他赛于2002年9月30日获得上市批文。截至2005年底,恒瑞医药已占据该药接近50%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二次研发和首仿即将过期的专利药品是可以创造高利润的。

随着中国药企获利能力不断提升,向供应链的高端发展,大家都意识到除了“硬件”投资,更重要的是加强“软件”人才的投入。本土企业的薪酬水平整体上无法与跨国药企抗衡,这也使得很多优秀的核心人才流入外企。其实,获利能力的增加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人力成本支付能力的增加,吸引人才最根本、最具诱惑力的无外乎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

研发专家成疯抢猎物

“重磅炸弹”爆炸后,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能力完备的人才成为很多企业的猎物。

“首仿+创新”是中国医药界普遍认同的盈利模式,无论是海正还是恒瑞,都尝到了甜头。药品在投入市场之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测试,在此期间完全处于“烧钱状态”,较长的资金链对于企业资金运作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考验。

药品首仿除了要保证速度,还注重药效和生产成本,创新首先要看企业是否有能耐站在巨人肩膀上。中国的医药创新很多都是通过对专利药的再开发、再提升获得的,过硬的研发队伍和资深的研发专家,无疑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力筹码。

国际型营销精英是有力筹码

随着奥巴马政府新的医保方案的启动,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美国将刺激价格相对低廉的仿制药需求的攀升,这将促进原料药的采购甚至是制剂生产外包的增加。懂得国际医药市场规则、通晓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程序、能够进行跨国行销和市场运作的国际复合型人才绝对是抢手货。

中国的很多药企走不出去,不是因为竞争能力、研发实力不够,而是没有开拓和维护国际市场的优秀人才。当然,在吃过“闭门羹”和“哑巴亏”之后,本土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国际型营销人才的重要性,这种意识也体现在薪酬的给付理念上。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端营销人才,将是本土药企竞相聘用的热门资源。

中国制药界在增值低端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而国际化的趋势已摆在面前,抓住新时期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人”,正成为考验药企决策者的一道终极命题。(刘正午 李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