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稳定 医药股成避险工具

发布日期:2012-09-08  |  浏览次数:78935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一片萧瑟的经济背景之下,A股市场低迷行情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各路资金对医药行业板块上市公司的炒作。半年报收官前后,167家医药板块上市公司成为机构、散户“御寒”避险的首选品种之一。大智慧数据也表明,医药板块指数,从年初的2717点,至8月一路向上最高达到3506点。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被业内视为“白马股”最多的医药板块上市公司,尽管在中报中大部分公司表现不俗,然而三季度也将出现颓废之势。由此,业内人士建议,不妨在“白马”中精选全年业绩较稳的大白马,才能达到稳中求胜的投资目的。

医药股成避险工具

作为不受经济影响的行业板块,在堪比2008年困难的2012年,医药企业业绩的稳定态势,让其在刚刚收官的2012年半年报中亮点多多。业绩较稳定,也意味着医药“白马”股们投资价值突出;而三季度持续增长疲软的态势,也预示着今年医药上市公司短期内难以出现黑马的行业状况。

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2年的中期,可比的118家医药上市公司中,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总和高达13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7%。而从毛利率的角度来看,118家医药公司上半年的平均毛利率为41%。也就是说,近5年来医药行业的总体运行平稳,受到经济走势影响远不及其他周期性行业。因此,该行业在2012年这个经济较为“寒冷”时期,其不失为一个“避险”工具。

从167家医药类上市公司2012年半年报来看,中期净利润同比下滑的公司仅有49家,行业整体增速约为20%。其中中药饮片、医疗器械、中药制剂等子行业业绩表现突出。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上半年医药制造业(包括非上市药企)营收达到7761亿元,同比增长18.25%;利润总额为772亿元,同比增长17.55%。

8月28日,医药行业翘楚之一的广药集团在其上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宣称,该集团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利润8.5亿元,同比增长21.02%;今年有望实现420亿元销售目标。

国都证券分析师祝波指出,医药板块上半年走势强劲实际得益于该行业整体业绩的稳增长。尽管部分龙头医药上市企业利润增势有所下滑,但相比于其他行业依然是个亮点。比如,医药龙头云南白药(000538.SZ)上半年产品毛利润达到62%,同比降低了近14个点,然而如此高的毛利润依然可圈可点。

当然,在医药行业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测中,目前能够持续增长的公司也为数不多。然而,相对稳定的业绩走势,在2012年显得难能可贵。

作为投资者来说,无论是“避险”还是挑选未来的“黑马股”,医药板块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招商证券高级投资顾问徐明认为,医药行业今年乃至明年的总体思路是增长,不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选择那些具有品牌优势与渠道优势的企业,仍然是目前值得考虑的投资策略。另外,他建议对于医药板块中,有重组意向的企业应该特别关注。

政策与存货隐忧

尽管上半年业绩表现相当不俗,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医药作为特殊的商品,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影响较大,这让一些严重依赖于一两个主要产品的公司存在较大业绩风险。另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医药行业库存消化,尤其是在成本上升之后,原料库存较多的公司也面临不可预知的业绩隐忧。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相对于其他行业,医药行业主要面临的是某一产品降价风险,尤其是对于单一依赖一两种主导药品贡献业绩的公司,必须要有警惕性。

例如,在半年报利润增长不错的药企中,去年业绩遭受重创的沃华医药(002107.SZ),2012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03.23万元,同比增长高达414.1%。尽管业绩大幅增长,但是主导产品心可舒片却也让公司有所担心:心可舒片面临降价的政策风险。而心可舒片是公司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贡献了约九成的销售收入,一旦降价必将重创公司盈利能力。

根据发改委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493.4亿元,同比增长20.2%,生产增速实现连续3个月回升。尤其是,7月医药产业产销率达到95%,环比提高0.5个百分点。这说明该行业在去库存方面形势不错。实际上,医药行业目前主要的库存是集中在原料存货方面,因为出于成本不断增加因素的考虑,大部分医药企业都囤积原料。

三季度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存货上升,或将是三季度该板块公司业绩减缓的重要原因。尽管医药上半年高达95%的产销率,令其他行业艳羡不已,然而由于受到国家对抗生素政策收紧等的影响,医药行业中部分公司的库存压力也成为一种风险,尤其是在相关产品价格可能面临降价的趋势之下,其增长必然减缓。

比如,云南白药目前的库存商品价值18.8亿元,其中原材料价值7.1亿元,在产品1.9亿元,在建开发产品7.2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库存的原料,可以区别对待,因为部分企业前期以较低价格库存了部分原料,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有所提升;但也有部分企业的库存面临降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