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医械崛起要有更多突破

发布日期:2012-09-10  |  浏览次数:62842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要了解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先要简单了解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目前市场整体规模约为3650 亿美元,增长率是5%~6%。市场份额前三名的是体外诊断(约500 亿美金)、医疗影像(45亿美金)以及心血管介入(34.8 亿)。从宏观上讲,发达国家医疗器械行业的趋势首先是学科交叉,单一技术很难在这个行业有所作为;第二是同功能的仪器小型化和便携化;第三是将诊断和预防设备的主战场推进至家庭;第四是随着微创技术的广泛使用,医疗设备开始取代部分药物的功能。此外,消费者的医学信息量也在急剧扩增。

反观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现状主要有三方面特点:资金方面政府投入加大、某些技术跨国公司相对领先、行业体制还比较特殊。

中国的医疗设备市场整体规模在150亿美元左右,近年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以迈瑞为例,每年销售额增长基本超过20%,跨国公司增速更快。这得益于过去20 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医改后,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客观事实也保证了行业的持续增长。然而,中国市场目前人均使用医疗设备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非常大。以核磁共振为例,美国平均每百万人口拥有10 台,日本是4 台,而中国仅有一台多。因此,大量潜在的需求以及政府的投入让很多投资者看好这个行业。

 从事这个行业的主要有三类公司。一类是传统跨国企业,就是我们常说的GPS(通用、飞利浦、西门子),他们在各自领域均具有垄断优势,基本上占据了高端市场,同时还有进军中低端市场的计划。另一类新兴跨国企业,如三星、富士,它们对这个行业的各种机会都很感兴趣,富士去年就以9.95 亿美元收购了美国便携式超声设备制造商索诺声(SonoSite)。当然,这个行业多一点外力的参与是一件好事。第三类是本土企业,比如迈瑞。尽管一些本土企业已经突出重围,实现上市并跻身高端市场,但总体上看本土企业力量还非常单薄。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在全球所占份额还不高,不超过7%,能提供的产品种类也不多。不少国外10 亿~30 亿美元规模的中型企业,它们在中国的成长动辄就达到30%~40%。而迈瑞2011 年达到30% 左右的成长速度,但这只是跨国公司成长的中位数。我们一直在思考原因,感到并非企业努力不够,而可能是与中国医疗体制的限制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国内医疗资源绝大部分被公立医院垄断,尽管去年医疗市场向社会资本开放,但是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面临各种阻力。我们希望,公立医院能够更为务实,制订医疗设备采购政策时能把国内质优价廉的产品也纳入考虑范围。

未来,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要发展,需要克服很多挑战。首先是在技术开发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因为这个行业从投入到产出的周期非常长,只有取得某些突破,才能在世界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第二,国内行业亟需整合。在国外,小企业是很难生存的,因其没有规模,创新能力弱,刚崭露头角,就有可能让大公司给收购了。而国内真正拥有自己独特技术的中小型企业不多,低水平重复比比皆是,其实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第三,很多企业不得不把精力全部放在跟客户建立短期关系上,而忽略了企业发展的重点在于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服务的提升。因此,除厂商的努力外,也需要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最后一个挑战是政府相关部门配套的政策和管理还很落后。迈瑞在国内取得上市许可的时间大大迟于美国或者欧洲,这是极其不正常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中国特色,在这个环境中必须要能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