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抵制日货范围从日常生活用品,数码用品扩大至医药建材行业。
据日本媒体报道,中国抵制日货已经从汽车业蔓延到了医药业和建材业。继内地出现的反日示威之后,北京多间医院已经向日本的药厂退货,其后天津、成都,还有多个华南城市的医院也纷纷抵制日本药物,至今有大约有30间医院退货或拒绝落新单。另外内地还有多间建筑公司表示不会采用日本制的升降机或建筑材料。
此项消息有待证实,日本药物开放的市场引起记者的兴趣。
日本药物市场十分开放
事实上,日本药物市场一向开放,例如,阿斯利康抗肿瘤新药Iressa是个一直在欧美倍受争议的药物,美国和欧盟对这种药物的安全性进行种种审查,药物的上市时间一次次的推后,而在日本却很快得到批准。目前全日本已经有近2万人使用该药。
尽管Iressa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麻烦——到11月25日,已经有81名患者的死亡怀疑与Iressa有关,而且死亡人数可能进一步上升——但是日本政府没有要求这种药物从市场撤出,而是要求阿斯利康公司加强警告标识、对医生进行提醒。
阿斯利康抗肿瘤新药Iressa在日本受到的“优待”反映了日本药物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巨大变化。
长期以来日本的药物市场一直受到政府的保护,日本政府往往延缓甚至阻止欧美制药公司的药物进入日本市场。日本政府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制药产业,另一方面则是存在对欧美制药企业“文化”上的偏见。1998年以前日本政府药物进入日本的药物必须从头开始在日本进行临床试验,理由是日本人与西方人在人体构造和生理学上存在不同。
在此,我们不禁猜想中国从日本进口的药物有没有超出超出中国药典对药物的规定范围。毕竟按照日本医学的理论:“日本人与西方人在人体构造和生理学上存在不同”,以此类推,全球各地的人体构造都会有差异。因此,开发研制适合中国人体质的药物也确实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