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以降为主的药品调价令已经突破30次大关。但即使降价令年年有,药价却一直虚火不降,这是降价措施越来越频繁的直接原因。为什么降价没有减轻公众的用药负担?
首先,有些药品价格虽然降了,但是,如果医生常用和爱用的那些药品价格纹丝不动,只是冷门药品的价格降了,那公众自然难以享受到降价带来的好处。其次,整体的药价虽然降了,但处方上的药品总价却不为之动,比如,医生通过开更多的药及换用药价更高的药品。那么,就医者的用药负担还是没办法减轻。
不能否认眼皮下的一个事实,很多医生喜好药价虚高的药品,而嫌弃那些廉价药。因为在“以药补医”机制的绑架下,他们不得不屈服于医院经济创收的大棒,不得不被某些医药公司的糖衣炮弹诱惑控制,变成一部冰冷无情的卖药机器。在如何服务病人上,他们失去了很多用药自主权。
利益集团们用“生存”的需求绑架了医生,成功地实现了他们的建设蓝图,一切皆为药品经济服务。在这种根源下,现在判断一个医生是否称职,经济创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指标。各种各样服务于卖药的“洗脑”文化也控制和影响了不少医生。“你的所得是我们给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所以你必须得为我们服务,想办法为我们赚钱。”医生们很难明白为什么靠救死扶伤的技术依然不能养活自己。更不能明白,为什么一旦离开医院就寸步难行,处处受限?做一个开“小处方”的医生,还会一不小心成为新闻人物。
回到原来那个话题上来,控制公众药品负担的关键是医生。如果医生能够逃离这种“以药补医”机制的控制,远离那些诱惑及压力,愿意和患者坐到同一阵线上,一切根本出发点是患者的利益,那么大部分药价虚高带来的问题或许就可以迎刃而解。那些药价虚高的药品还能卖得动吗?我看很难。
让医生摆脱这种控制,说难也不难,就是打破垄断机制,让医生流动起来,像律师身份一样实现自由执业,靠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不是通过卖药来养活自己。垄断打破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得以实现,才能有机会实现那种理性的用药和卖药,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一切只是为了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