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店长在门店的“严肃”是出了名的,他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于执行,促使员工的服从意识空前提高。可是最近S店长发现,店员对他的“严格要求”微辞颇多。诸多管理关系中尤为突出的,就是批评管理。S店长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对那些违反药店各项规定的员工,总是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比如有一次一位女店员未认真核对,药品发错了规格,顾客向S店长投诉了那名女店员。S店长按照药店规定,对该店员进行了200元处罚。接下来的日子里,S店长常常把这件事挂在嘴边,督促员工在销售处方药时一定要“引以为戒”,甚至三番五次在大会上将这个案例搬出来教育大家。面对店长喋喋不休的“揭疤行为”,女店员心理压力很大,最终“一纸休书”,辞去了工作,S店长这才意识到是自己的批评“过了火”。
作为门店的管理者,批评也是一项日常工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店长来说,批评下属绝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想怎么吆喝就怎么吆喝,想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案例中S店长的批评总是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给女店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这才导致了女店员的离职。其根本原因在于,店长没有掌握好批评的“度”,出现了“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管理界称之为“超限效应”。
在药店管理中,“超限效应”常常出现在批评教育中:店员犯了一个错误,不管大小,都被店长“死死抓住”,并在一切有可能的条件下进行重复批评,比如例会的时候、谈话的时候,尽管时间和事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店长却对此体现出超强的记忆力,津津乐道,喋喋不休。殊不知,这种接二连三地重复对一件事进行同样的批评,会使员工从最初的内心愧疚变成不耐烦,进而发生逆反心理:“凭什么对我的过失总是念念不忘?”本来他也许已经做好了改正的准备,但在受到店长“无休止”批评的刺激下,索性破罐子破摔,给药店管理带来更大的不稳定因素。
另外,需要管理者注意的是,批评也要讲方式。善意的批评能够让人如沐春风,虚心接受,并很快改正;而恶意的批评却让人心存不平,难以接受。在批评之后,店长还要学会鼓励店员。俗语说:“打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尽管“这个巴掌”不能随便打,但为了今后管理工作的开展,既然打了,给与不给“甜枣”效果肯定不同。有关调查显示:在被领导批评之后,75%以上的员工会产生自卑心理;其中又有20%左右的员工会因为产生自卑心理而影响工作质量。相反,如果批评者能够在批评之后对员工进行一些心理安慰或鼓励,产生自卑心理的员工将下降至10%以下,且被批评者中90%以上的员工能够有所改进。由此可见,在对下属的错误进行批评之后,适当地给予鼓励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简单的一句“你的总体表现还是不错的”、“我想你会做得更好”等,都会被受批评着喜闻乐见,给店长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