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药挺进大医院考验系统改革力

发布日期:2013-04-10  |  浏览次数:78482  转载来源:编辑部整理

骆燮龙(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仁和集团总裁)

没有符合进大医院的品种,再好的策略也枉然。品种结构是否合理,就是这次基药目录特别强调的,既要符合民生的常规品种,又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嘉宾:林绍彬(全国政协委员、福州市第二医院副院长)

一些比较少用的,或者对临床疗效不确切的需要更换,定期对基药目录做调整。这个制度建立的健全,将促进大医院使用基药。

张永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

三甲医院用药比例高的并不是基本药物,怎样保证基药的使用很关键。应提倡在保证疗效与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选用基药还是非基药,实事求是就能长期坚持。

蔡江南(美国麻省卫生福利部卫生政策高级研究员)

最重要的是尽快调整严重扭曲的医疗服务价格结构,使得医疗服务本身得到合理的补偿。从根本上解决“以药补医”的动机,医院才有动力使用基本药物。

5月1日起,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将正式施行。新目录中,基药种类由307种增加到520种,并补充了抗肿瘤、血液病用药等类别。新目录还提出“限剂型、限规格、限酸根”的三限举措,使基药剂型从780余种仅扩大到850余种,规格却从2600余个降至1400余个。

在新目录中,特别强调基药在二级以上医院全部配备、优先使用、提高报销比例。接下来,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将按新目录配备使用基药。为此,本报特邀行业内知名人士分享他们对新版基药的关注与思考。

对接大医院需求

医药经济报:新版基药制度将向二、三级医疗机构铺开。接下来,公立医院会相继推出具体实施措施。您认为新目录在解决临床需要方面有何新变化?

林绍彬:在2012版基药目录中,增加了品种的数量,优化了目录结构,增加了特殊人群适宜品种和剂型等,并强调注重与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妇女、儿童用药的衔接,注重了与WHO基药示范目录的衔接,品种较前版增加了,剂型也得到进一步规范。这些对临床(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来说是一件好事,增加了医院选择基药的机会。基药在完成对基层市场的行政化布局后,会伴随着以付费制度改革和医药分家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直接面对二三级医院市场进行重新洗牌。另外,目录在血液病、抗肿瘤等用药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增加,这对临床医师来说应该是皆大欢喜。

蔡江南:基药进入二级以上医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院的开药行为和药品收入,但这不会给医院终端用药格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由于政府要求医院优先使用基药,而且基药的报销比例更高,所以基药使用的量会有所增加。但目前我国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根本动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医院仍会通过种种手段来维持使用贵药的行为。

结合我国的疾病谱,新版基药目录走出第一步,突出了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

如果基层医疗机构仍然保持着必须和只能使用基药的情况,那么新的基药目录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的影响显然是不同的。在基药目录扩充的情况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响会比以前有所改善,这更有利于保证高质量的药品中标,而不是仅仅低价的药品中标。如此,基药的生产企业有动力提高药品质量,而不是基药在中标的同时就是药品死亡的时间,新的目录让人看到了希望。

张永信:我们注意到,这次有一个新的变化,对于基药采取了“限剂型、限规格和限酸根”的三限措施,但从医院角度来讲,除特殊剂型外,通常对用药影响不大。

我的担心是,新基药目录主要供常见病、多发病用药使用,三甲医院用药比例高的并不是基本药物,怎样保证基药的使用很关键。医院应提倡在保证疗效与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选用基药还是非基药,实事求是就能长期坚持。

而外企产品增多,这既可以看作是基药制度将逐步摆脱唯低价是举的局面,也可以看做是该制度将把外资产品和国内产品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

不断修订才能好事办好

医药经济报:卫生部规定,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基药的比例是100%,二级医院达40%~50%,三级医院是25%~30%。推进新基药目录,在您看来还需要哪些前提?

林绍彬:据我了解,政策要落实,首先要制定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在使用比例上,我认为应该把握两个原则:首先是要确保基药目录的优先使用,临床实在没有药用的才能使用目录外的药物;二是基药目录内有疗效好的药,而且是常用药。但关键是,有一些比较少用的,或者对临床方面疗效不确切的需要做到实时更换,定期对基药目录做调整。这个制度建立健全后,肯定会对大医院使用基药目录起到促进作用。

医院最担心的是基药目录中物美价廉的常规药品、急救、抢救药品的断药与缺药。同样的价钱,肯定会选疗效好、价格便宜、群众认可的药物。

蔡江南:最重要的是尽快调整严重扭曲的医疗服务价格结构,使得医疗服务本身得到合理的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以药补医”的动机,从而使得医院能够有动力来使用基本药物,而不是依靠使用昂贵药物来补贴医疗服务的亏损,这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医药经济报: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哪些配套政策支持?

林绍彬:我觉得新基药目录实施还需做几件事:一是对新版基药目录要形成动态的调整机制。因为基药目录使用一段时间后,要看疗效、看临床试验等方面的反应来做一些适时的调整,特别是抗生素。现在普遍存在抗生素耐药性现象且比较严重,很多好的抗生素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产生耐药。在这种情况下,要对一些副作用大、耐药性强的抗生素做适时的调整。就抗生素而言,起码一年要调整一次,而且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根据地区的耐药菌株监测情况区别对待,一些抗生素品种可半年甚至更短时间就要进行调整。在目录中,最好也要有一定比例的价格适中、疗效好的原创药物,有利于患者,也有利于医学进步与国际接轨。

另外就是要加强监管。特别是基本药品目录出台以后,从生产、采购、配送以及使用过程中都要加强监管。基药目录出台后,对一些比较紧缺的抢救必备药品,如人体白蛋白、凝血Ⅷ因子、人血纤维蛋白原等生物制品,国家可能要采取补贴政策或者奖励措施以鼓励药厂生产。再如异博定等是抢救心脏病速上性心动过速药物,长期缺药;一些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可靠的药物也比较紧缺。如果国内不能满足供应,那么该进口的要进口。其次,国家要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来源是货真价实,否则不仅会影响临床疗效,甚至有损中医药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最后要加强对基药目录的宣传培训,特别对基层医疗机构要开展全员培训、学习。

如果以上几个建议能够进一步落实,基药目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会更好。当然,要把目录跟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用药进一步互相衔接,还要进一步规范、制定一些使用原则。关键是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要与时俱进,才能把好事做好。

张永信:基药政策若要达到预期目标,我想在二、三级医院中推进基药的使用及合理用药过程中不可忽视药师的作用。临床药师可以在临床查房和药学信息服务等方面引导临床医师使用基本药物,也可通过调剂、处方点评等环节对基本药物的使用进行把关,并定期对基药的使用数据进行分析,以便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同时,积极与临床医师沟通,逐步停止目录外品种的采购,严格控制药品的库存数量,使临床用药品种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营销策略需与时俱进

医药经济报:如果能够落实,将给医药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骆燮龙:新基药目录出来后,对一些企业而言压力较大。一是如何坚守原有开发较好的大医院市场;二是该怎么开发新的大医院市场;三是在政策层面,基药有了总体原则,但真正落实还得看当地物价系统和医院系统是否能给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竞争环境。

其实开发医院市场无非就是售后及服务,怎样把自身的产品质量做好,做好不良反应的记录,跟医院要保持比较紧密的联系。因为现在医院还没有完全做到医药分开,所以一些药厂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医院是按品种采购药物。也就是说,不是某一个药治某个病,而是某个病需要某组药品,按病种进行组合的供给。这是国外新的购药模式,也是基药实施后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进行合作的新亮点。药企要帮助医院的医生在更好地控制医疗费用成本的情况下,把病看好。这样的话,就能够让医生根据疾病的需要来进行整体的药物供给。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随着医改和基药目录的实施而发现的新迹象,也是企业需要认真研究的。

向二三级医疗机构扩展是一个趋势。实际上,这一年多来,企业早有这样的预判,大部分都有这方面的准备。因此,医药企业界并不觉得突然。如果说有影响,肯定是一些结构不合理、对二三级医疗机构在招标定价当中不合理的基药生产企业影响较大。但这些可能受影响的企业也应该会有一些预案,希望通过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当中的一些营销策略来做一些变化。这是一些企业给我们的反馈。

林绍彬:总的来说,只要是基药目录品种增加比较合理、药品结构也比较合理,我想大家一定会根据国家基药规范使用原则做得更好。只要基药目录药品是物美价廉,又可以报销,未来二、三级医疗机构的用药结构会更趋于科学、合理。

医药经济报:拓展新的市场该如何布局?

骆燮龙: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品种。没有符合进大医院的品种,再好的策略也枉然。当前的国家政策导向,一是希望能够集中对一些中小企业的产品做调整;二是倡导更加好的品牌和品牌形象。在招标和品种的结构上,一些中小企业进大医院的难度增加。这是国家政策想达到的目的,让更好的品种进大医院,让一些中小企业加快其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引进。至于品种结构是否合理,就是这次基药目录特别强调的,既要符合民生的常规品种,又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比如,一些常规品种采用缓控释制剂、透皮技术等新剂型,保证医疗机构能用上有较好创新技术的基本药物,这是企业在品种结构调整当中采取的一些策略。(本报记者 欧慧敏 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