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观察家报》2013年5月15日文章《大健康“选择题”:进与退的考量》发表吴延兵观点:
从上月初举行的“2013世界健康产业大会开幕式”,到日前落幕的第69届药交会,都证明了大健康的“红人”地位。伴随该市场的不断扩容,或许还将有更多的药企加入这个阵营;相比之下,跨国药企们算是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葛兰素史克旗下某知名品牌饮料或将易主,雅培、辉瑞则在积极分拆奶粉业务。有评论认为,这透露出跨国药企们在多元化道路上后继乏力的现实。
国内外药企们看似相背的举动反映的,是大健康产业所面临的发展问题。未来,随着该产业的发展,企业面对的挑战必定也少不了。而更难的是,企业必须在此情况下做出抉择,这不仅考验企业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还考验着企业战略规划的全局性和灵活性。
大健康“选择题”:进与退的考量
◆本报记者:高红
内企:厚利之下强热不退?
由于药价调控以及成本增长等,近年来国内药企两头承压,业绩增速明显放缓;而大健康产品生产周期短、成本更加低廉,且审批也不像药品苛严,利润也更丰厚。
——武汉健民营销中心副总经理裴学军
药交会上“充斥”大健康产品的现象只是国内大健康热潮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大健康产品诸如哈药集团的水饮料、同仁堂的美容护肤产品、昆明滇虹药业的中草药牙膏等已经踊跃面市;广药集团高层也曾公开表示,将以凉茶为切入点,实现向包括保健品、药酒、药妆等在内的领域扩展。
“这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趋势”,本报特约观察员、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产品经理吴延兵这样评价。同时他也认为,未来在各种会议、展览中这种现象还会继续存在,甚至更醒目、更突出。
是什么在推动这股仍在深度发酵中的热潮?一方面,国家对药品研发、生产等环节严格限制,而大健康产品在政策层面就宽松许多;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民众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加剧,再加上消费水平的提高等,大健康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于有着科技优势的药企来说,这是非常好的机遇。
数据恰好验证了这一点。中国医保商会副会长刘张林就曾透露,到2020年国内大健康产业的产值规模有望占到GDP的10%以上,2013年这一规模预计可接近2万亿元。
先行者们的示范效应也不可小觑,诸多已经踏进或试图踏进大健康领域的同行就是从这里看到了希望。以云南白药为例,该企业去年前三季度仅白药牙膏的收入就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约40%,预计全年白药牙膏收入超16亿元。
成功案例虽然不少,但这其中也不乏以失败告终的盲目跟风者。吴延兵提醒道,一部分企业成功是因为他们积极结合企业已有产品领域的科技、文化优势,而一部分企业有所斩获则在于以企业区位优势为基础——这意味着,分羹大健康者必须具备一定实力和技巧,尤其是在医药行业政策紧缩以及大健康市场扩容,参与企业“级别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力度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就更有必要。
外企:主业受困曲线转移?
国际公司退出多元化路径,专注于医药领域已成为一种趋势。这说明医药领域仍是未来给企业带来最大利润的业务,而且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保住行业龙头地位。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
在国内药企跨界兴头正浓时,葛兰素史克决定出售其旗下知名饮料品牌“葡萄适”、“利宾纳”除尼日利亚外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有业内人士稍显悲观地认为,这是跨国药企败走大健康的信号。
这一观点遭致了不少反对。本报微博粉丝“@魏-属-吴”就拿饮料与药品做了对比:“比药品更难卖的产品并不多,既然医药巨头能在医药市场披荆斩棘,怎会在食品饮料销售上存在软肋?”
在涉事企业并未明确表态前,是否有软肋暂时还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告别”消费品业务方面,葛兰素史克并不孤单。此前,美赞臣就从百时美施贵宝中剥离,辉瑞亦告别了惠氏营养品业务;雅培今年1月也完成了自有药物制造部门和多元化医疗产品业务的拆分。从表面看来,这些举动与国内企业们的做法背道而驰。
这导致了诸多猜测。纵观“国际形势”后,某企业人士将矛头归向了“专利到期”的阵痛效应。该人士指出,正是为纾解专利到期困局,制药巨头们才纷纷使出分拆战略并转而主攻药业,以谋求企业更高的利润增长。
更多的分析者们则认为,这源于世界各地监管环境的复杂化:新药研发日益困难、药品审批步伐减缓,单一的制药业务风险较高,投资者开始对制药公司的增长潜力感到失望。就目前来说,制药公司整体经营价值比不上下属各部分独立经营时的价值叠加,类似分拆的做法无疑是战略性医疗保健公司或可遵循的发展之路。此分析如果成立,则恰好与国内药企“从大健康找出路”的选择相反。
虽然如此,仍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跨国药企们并未彻底与大健康“决裂”。这从今年2月份辉瑞在上海宣布将向中国市场推出营养保健品“善存沛优”等7个子产品,以及早前葛兰素史克消费品部宣称将实施“品牌伞”战略上可见一斑。或许,跨国大佬们的分拆策略并不是单纯的“断臂”那么简单。
选择:战略才是决策之本?
药企发展大健康产业固然是一条发展之路,但其不应放弃主业,应当从主业中延伸出来,不能舍本求末。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
为何“内外有别”表现得如此明显?本报微博粉丝“@医药一双眼”一针见血地指出: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利益追求不同。跨国药企更看重核心业务竞争力,追求“吃好”;国内药企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追求“吃饱”。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程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报特约观察家、谋定医药产业论坛主持人万祥军告诉记者,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美、日本早在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以健康食品和健康管理为代表的健康产业,并涌现出一批快速成长型企业。反观我国,产业差距不言而喻。
同时,由于缺乏政策规范与引导,企业素质也表现得参差不齐。在我国,一度有人将健康产业当做短期项目来做,走“开店—挣钱—关店”的路线。值得庆幸的是,过去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已经向持久发展转变。有改善也算一种进步。
这种进步还可以通过技巧提升来获得。吴延兵建议,国内药企不要盲目涉足大健康领域,要对企业实力、未来发展战略,以及对渠道、终端的开发和掌控能力做出综合考量。显然,跨国药企们已经历这个过程,并在此领域操作得越来越娴熟。像拆分后的雅培就更看重在新兴市场刺激细分领域新的增长点——他们对未来业务的利润挖掘有着各自不同的逻辑,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企业战略选择一定会与市场需求及自身资源能力相匹配。这是国内药企需要学习的,而如何利用产业链管理模式培育与构建大健康产业链是企业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可谓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