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广东省前不久公布《广东省药品交易相关规则(征求意见稿)》以来,引发了医药行业争论不休。医药界数十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集中指责广东药品招标规则唯低价是取,没有考虑到医药企业存在不同的管理水平、同种药品之间质量存在差异这一客观事实。而这个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全国人大代表蔡东晨认为,广东省的基本药物招标,虽然采取了综合评审,但反映药品质量的经济技术标只占了10%权重,反映价格的却占了90%,基本上仍是最低价中标。
蔡东晨:反不正当竞争法、招投标法和价格法明确规定,不得低于成本恶意竞标,如果是采取最低价竞标的方法,不加限定,完全可以低于成本,就是没有任何底线,实际上这是政府引导企业违法的一个行为。
为了打击药价虚高,2010年出台的56号文曾规定,基本药物招标的核心精神是“最低价中标,引发了药企血拼。经过几轮最低价招标后,今年2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14号文,已经转变基本药物采购的原则,遵循“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医药界代表委员认为,在14号文出台后,广东出台的《交易规则》,仍然偏重最低价中标,违反了国家规定。
而让这些医药界代表委员更不能接受的是,进一步压价。广东《交易规则》还提出要制定一个入市价,这个入市价以厂家在全国各省的中标价格、备案价格和广东现行采购价等数据为准确定,将作为招标价的天花板,这意味着药企出价可能比以前更低才能中标。
蔡东晨认为, 在前面几轮的最低价中标的厮杀中,药品价格已经非常低,有的已经偏离成本。如果进一步压低中标价的恶果只有两个:药企做假药,或者好药退出市场。
蔡东晨:青霉素号称是最好的抗生素,上一轮最低价招到了1毛7。从粮食发酵做起,到最后做成药物,把每一个工序都算上,大概107道工序做出一只青霉素来。青霉素的成本,一个胶塞(6分)、一个瓶子(8分)、一个铝盖(2分),里边就是装上空气,别说装药品了,就要超过1毛7,结果报价报到1毛7,你想一下,如果在1毛7上再往下压价,是为招标吗?是为降价为百姓省钱吗?带来的这是一个结果,一个是假药,一个是逼着不做,价格太低,商家赔钱,医院里不开你的药,工厂制造亏本,就不给你做了。最后,好药退出市场,真正逼着人们用贵的药,
对于“重价格轻质量”的指责,广东省药品集中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曾经否认说,已经考虑了质量,把所有医保目录品种分为专利、原创研发、单独定价和优质优价等质量层次,这样确保不同的价格考核标准。
所谓专利、原创研发药,绝大部分都是进口药,往往能享受高定价,但医药界认为,这种质量层次划分欠科学。专利代表创新,与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全国人大代表周有财说,进口“原创研发药”,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仍然靠行政规定,强化它的特殊市场地位,对国内药品不公平。
周有财:国外,人家在本国都不保护了,来到我们国家还得超国民待遇,还继续享受比我们国产品高几倍的价格,并且是议价,还不是竞价,这达不到砍价的目的。
那么对于药品招标,老百姓的感受又是怎样呢?广州市民黄小姐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
黄小姐:贵,还是觉得贵。现在挺贵,看病都挺难的。其实很多医院不开便宜的药,都开贵的药。我不知道是不是贵的药才可以治疗效果好点。自己希望便宜点更好,因为我们老百姓的收入不是很高,但是要保证质量。
周有财说,即使招标让药价降下来了,老百姓也不一定能用上。因为还没有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大医院,在高价药上获得的加成更多,所以医生不愿意开便宜药。久而久之国产药品的市场份额被外资药品占据。
周有财:特别是医生行为,开的还是贵药。贵药是什么药呢?专利药、原研制药、优质优价、单独定价这些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也解决不了药价虚高和老百姓负担重的问题,最后把我们国产药招死了,剩下的都是进口品,将来我们中国人的市场都会变成外国人的市场,这个医药产业是个战略性产业,将来我们吃药都要依赖外国药品,这非常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