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则与药品有关的新闻,很有意味。一是治疗甲亢病的首选药甲巯咪唑片,在全国闹起了“药荒”,二是某款维C银翘片在香港被查出含违禁成分,而据媒体曝光,该药很可能是假药。(据《中国青年报》)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共同点是,两则新闻的“主角”,均是零售价在2元左右的廉价药。媒体早有报道,廉价药已有渐从视野消失之势。因为当药厂生产廉价药无利可图甚至赔本时,基本会采用停产手段;而停产又为假药堂皇入市提供了“契机”。
2011年,一项对全国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一般有500多种,而医院廉价药缺口已高达342种。其中,10元以下的短缺药中,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3元以下的占42%。这就是廉价药现状。
分析起廉价药为何日渐消失的原因来,太复杂了。有药厂自身的原因,也有药品采购定价机制的不完善;有市场的原因,也有非市场的因素。不能简单地把责任都推给市场、推给厂商。如果真的是市场和厂商的责任,那么政府部门也应该制定出更好的“游戏规则”,来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总之,不管你什么原因,群众只有一个最终愿望:能用上那些廉价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