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批非基药招标采购于昨日(即12月26日)开标,在质量不分层招标规则下,带量采购进入加速通道。
首批非基药品种中涉及抗微生物、抗肿瘤、精神类等三大药物品类,共438个品种,招标中“只要提供质量方面的文件即可”。一本地药企知情人士曾向大智慧通讯社透露,“实际上,上海在讨论对这批目录内的部分抗肿瘤药做带量采购”。
所谓带量采购,即在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的基础上,以县(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为主体,代表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共同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成交确认,签订购销合同,明确采购品种、价格等,形成带量采购、量价挂钩,进而获得最低的采购价格。
“带量采购”已成为下一轮药品招标的关键词,发改委、卫计委等也在不同场合强调这一概念。据消息人士称,现在发改委已会同卫计委、药监局和工信部等部门,收集基层采购量的数据,为“带量采购”做准备。一卫计委政策研究专家也表示,“带量采购是趋势,但是数据搜集等程序上确实也存在一定障碍”。
其实,不仅仅是中央层面,上海在今年年中拟推进医保的带量采购试点工作,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难产”,但该市“带量采购”决心并未动摇,在11月该市仍然对国产药品出口资质进行调研,招标办负责人也承认,这是为带量采购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