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深圳市医管中心公布了10家市属大医院2013年考核结果:6家医院获评A级,4家医院获评B级,其中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得分最高。第三方机构对患者就医体验调查显示,患者总体评价较好,但是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门诊患者打分最低的是就医成本和就医环境;住院患者打分最低的是出院环节和病房环境。
患者:就医环境最需要提升
据介绍,此次考核由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和中心领导测评三大类共42项具体指标组成,涉及医院的质量、服务、费用控制、发展能力、效率效益等各个方面。记者看到,指标中,便民服务占分最多,100分里占了21分。
市医管中心去年在市属医院推行了18项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改善市民的看病就医体验。去年,10家市属医院全部设立了“门诊便民服务中心”,也都全面推行了弹性工作时间制。市属医院预约门诊量占了医院总诊疗量的17.6%,超过了全市11%的平均水平。其中北大深圳医院、市中医院、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预约挂号率超过了50%。
市医管中心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对患者就医体验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门诊患者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就医效率和医护的专业素养三项指标感知评价较好,但对就医环境和就医成本两项指标感知评价较差;住院患者对入院环节和治疗环节等指标感知评价较好,对病房环境和出院环节等指标感知评价较差。
调查报告还显示,市属医院在门诊窗口服务意识、门诊卫生间干净舒适性、就诊流程便捷性、诊疗医生的事项交代、门诊预约挂号服务引导、住院病区环境管理、电话回访服务、医保政策说明等8个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市医管中心要求,今年,各医院要持续加强医院硬件环境设施的管理,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建立出院顾客100%电话回访机制和日常满意度调查机制;完善住院定时巡视机制;加强窗口人员服务规范化培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进病房活动;切实做好医保报销培训,提高办理人员专业性。据悉,今年各市属医院预约门诊量要达到30%。
控费:过半医院增幅超标
市医管中心成立后,加强对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管控,根据近年来CPI平均涨幅,划定了门诊和住院次均诊疗费增幅不超过5%的“红线”。
本次考核显示,有7家医院增幅都“越线”了。门诊次均费用增幅超标的有5家,分别是: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市中医院和市眼科医院,其中增幅最大为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涨了12.7%;住院次均费用增幅超标的有3家,分别是市康宁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市儿童医院,其中市康宁医院增幅最大为14.3%。
市医管中心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部分医院费用增幅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就诊患者中病情复杂以及危重患者的比例增加,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比例增加,导致了医疗费的相应增长。下一步市医管中心还将针对单个病种花费对各大公立医院进行纵向比较,如果哪家医院单病种诊疗收费明显高于均值,将接受调查。
在合理用药上,市属医院药占比总体控制良好,7家医院药占比达到了控制目标。其中备受关注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各医院都低于了60%的控制目标。但是市医管中心也指出了不足:市人民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市中医院和市心血管医院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随机抽查结果均大于30%,抗菌药物使用仍需进一步规范。
医务人员:对薪酬待遇满意度最低
公立医院改革,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市医管中心成立后,高度关注医务人员的成长与发展,联合专业机构制定了《深圳市公立医院员工工作体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职业发展、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制度的建设与执行、领导风格和行政支援服务等六个部分,基本涵盖了员工工作体验的主要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各医院员工工作体验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医务人员感受最差的是薪酬待遇,只得了69.02分,职业发展、工作环境、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行政支援服务等得分也不高,只有70多分。
市医管中心坦陈,影响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补偿机制等外部政策环境尚未完善,特别是医疗价格体系不够科学,医疗服务支付制度不利于促进医院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医务人员薪酬制度不够合理,医患矛盾、医疗执业环境尚未根本好转,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今年,将通过推动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收费价格结构,推进医疗收、付费制度改革,促进医院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等来解决这些问题。